知乎问答_中国官媒及政府单位是否对汉服采取漠视态度?
服饰是礼节的需要,是人与人关系的表现。中华原来是礼仪之邦,自然有自己的服装啦,现在是基本礼节都缺乏的时代,那弄不弄啥汉服关系不大。礼是由内而外,内外并重的。诚于中,形于外;于内曰心敬,自身恭于外。传统服饰体现的就是这些内涵。先人们以丧之五服定亲疏。那前提是心里有真诚恭敬内外亲疏这概念。现在的社会条件还不允许这种代表礼仪回归的服装流行。所以现在不重视是件好事。不然只能以名坏实。再次败坏而已。等到啥时候,知廉耻,有诚敬,守礼貌了,那么该回归也就自然回归了。
一些年轻人只不过希望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感以及追求外在的不一样才会好汉服。我能理解,但不赞同,这样的同学没资格穿,没有相应的心理和行动,最好别玷污祖宗的衣冠啦。士是王公卿大夫之下,仅在庶人之上的等级。你们说的这些都是士服或之上的服,但是中国哪还有士呢?最基本的庶人之德都未必有,还是别想着那些衣冠了。祖宗会哭活过来的。
道理很简单没啥可多说的。介绍一本书,再讲一个故事,有心的同学可以先读读这书,再体会下我这故事。
1.中国艺术研究院 安丽哲博士 《符号-性别-遗产:苗族服饰的艺术人类学研究》这是她的博士论文,师从方李莉,是费老的家法。不仅获了全国艺术类的优秀博士论文,出版之后,又摘得一个国家级的图书一等奖。她当年花了不到五分钟给我讲明白为什么服饰对一个民族很重要。时过境迁,我仍记忆尤心。对于她的论文,我不敢剿说雷同,越俎代庖。有耐心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阅读,慢慢体会。或是把她从知乎里挖出来,叫她自己讲,那胜我百倍啦。真心下功夫做学问的人都值得敬佩。
2.凡称服必冠,就讲个清初道门关于礼冠更迭的故事。要避尊者讳,除了尽人皆知的那位,我就不提这些老人家的名讳了。
清初的道教是被打击的,无论全真还是正一。(这段历史有很专业的叙述,可以找施周人先生所讲的<<道教在近代中国的变迁>>来读一读。)
因为某些原因全真昆阳子决定开始面对天下道流放戒,这个姑且不提宗教意义。我们就讲他其中给规定的一件事:混元巾的佩戴。在明代的三才图会中混元巾并不列入道士九巾,在之前的记载里也没有。昆阳子为了全真教乃至道教在清朝这种严峻形式生存下去,准备进行一个改礼更古的妥协。大家仔细观察混元巾的形状:是一个外象清朝顶戴官帽,而内护全发不离其束的结构。而冠巾礼实际上汉人弱冠之礼的衍生物。通过这种精巧的方式保留了文明的内涵,而在形式上符合了那个时代,保存了道教的生存的空间,不得不说是一种智慧。当然现在道士们冠巾念得科和以前不一样啦。不过好歹保留下来点东西不是?可想而知,就此易礼,当时教内有两派意见:一个是大力支持的。二:全力反对的。而昆阳子没想到的是,最大的阻力来自同为龙门内部一主要分支,反对之极为剧烈,以致不打算参加受戒。他人都到了金陵,这件事还是说不拢,最后请出硕果仅存的某老来说项。某老的说辞很简单,要从的就从,不从的也就不从。不用为了统一而争执乃至分裂。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说话还是管用的。昆阳子的戒子们大都遵从了这个变革,也就是现在北方全真道观中那些道士所带类似顶戴的东西成了正式入道的标志。后来演化俗称三年冠巾受小戒。其实昆阳子本人却从来不戴混元巾的,至去没带过一次。心中的态度可见一斑。而不从的这支,隐在临安。也是赫赫有名,高道辈出。南怀瑾先生问精神内敛的那个道士就是这支的了。他们一般不戴混元巾,对外一般找的借口都很搞笑,帽子压头皮很难受啦之类的(^_^,我编的)反正能不戴就不带的。对外说戒,皆说从祖师处直接求来,这些其实都是对付外人的说辞啦。但是两百年过去了也没怎么着。在南方一样传承有序啦。高功尤其有名。只不过他们无论如何,作法式绝对不会带混元巾的,只带上清芙蓉观,五岳观等等,因为祖宗们不认,汉家衣冠是沟通其祖的底线,不能再退。但是北方的全真却都带着混元巾作法式啦,而因为昆阳子等人的努力,全真得到了清廷的认可,据说康熙还受了方便戒,尊其为师。清廷历代也对白云观礼敬有佳。而白云观的道士地位不低,生活的蛮好,对于同在京城的道门也算是多有提携。所以比起倒霉的正一天师一系,全真在清朝风光的多。
天师一系的经历悲惨的多,被逼着剃头,据说当时几个不同意的长辈直接闭入死关,或者下山不再尊天师号令,就此隐遁。而留在山上即便是剃了头,还是被清朝皇帝欺负的要死要活,降官不说,还不许上席。因为说道流肮脏下贱,不堪与之席。连道士作法式稍微不同,就要同巫师白莲教同等处理哎。那谁还敢学敢作呢?说起来真是一把辛酸一把泪,当时的这些个山头的老道们太惨了。各个山头都派总兵进驻,不许教徒弟武艺健身,那还修什么道?难道学和尚天天念经吗?留着头发的和尚或者留辫子的道士?细思之,悲从中来。传承就此百不存一,流于民间,反成了会道门的资粮。我们见到的道教现状就是清朝遗留下来的,再经民国&本朝大力收拾过的,真的是残垣断壁。每次说起这个,我就感慨哈。^_^
在北方的正一,有几个分支,为了生存,也勒令门下改带混元巾,结果就造成了,北方正一不出家的道士,也有带混元巾的热闹景象。但是这些都是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勉强活下来了。不然谁来作口述史啊?^_^算是不易吧。而且道门在京还广收满族弟子,和雍正争位那个八弟的后裔多有入道门的啦。这还分啥汉啊满的啊?最起码我们这里不分啦,只要守我们的规矩,从我们的道理,那就穿这衣服没问题的呗。同志同学同门有啥种族可分的?
混元巾是一个历史遗留产物,即代表着生存的智慧,也代表那个时代的万般不得已。故老相传之时无不唏嘘,没啥对错可言,但值得深思。讲出来给大家看看,就说明争来争去都没用。到时候自然就可以了。若复先祖之光彩,先复乃祖之圣德吧。
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做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竟
PS:换届记云。光复其德,凤翔于林。好歹俩道士啦。留个好彩头吧。壬午癸酉略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