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为什么在古中国能出现儒道释三教合一这种文化奇迹?三教合一有什么具体体现?

目录

谢梅兄邀。这是一个“三体问题”。是不是奇迹不敢说啦。^_^开脑洞啦。嘿嘿
脑洞一:
凡三必生万,而万物不返于三则早已。万种思想飚行于神州,善时者,应物而宜生;不善时者,僵过而宜乱。三体问题没有确定解。我们的文明就像在“三个太阳”照耀下的大地,当然三教思想之间的交流,就像引力斥力交错,是一种不严谨的比喻啦。在这个语境下,三教合一这种文化现象实际上一种解决三体问题的一种伟大尝试。 ╮(‾▽‾)╭
脑洞二:
1.儒,以人治人,类似社会学。
2.释,以心治人,类似心理学。
3.道,以天治人,类似自然科学。
三者有相通之处,但是儒道以元气论为世界观。佛教以缘起论和心识为出发点。

脑洞三:
有别才有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流,小人同而不和。什么都搅合在一起是硬合,却非吾渐进之道。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把自己的认为正确的强加于所有人身上,那不是和,而是合。和是敬而自守,不杂于物,相敬不相争,其中之别就是天地之别。当然地有地德,也有当用之时。
-----------------------小说-----------------------------------------------------------------------------------------------------------
这个基本是那篇断更的后续,只不过换个方式写啦,催更的两位,别再要账了,我这两天光写这个了。。。
一,东汉,儒道交并
先秦稷下西汉姑且不论,那些与儒道诸子之争有关,却与三教无直接关系。我们从汉代经纬之乱开始聊,上一篇讲过:汉代的儒学是怎样的?经学和纬学在儒学发展史中起到怎样的脉络作用? - 知乎用户的回答,谶纬之乱。打个比喻:核武器扩散到民间,几乎人人皆能宣称自己掌握了核武,天下真的就此大乱。这就是经纬扩散演化至一定程度出现的谶纬乱兆之灾。在思想上,可以从经学中的易学上看出端倪,下面就此先做讨论。

1.东汉经学易学背景:易学作为占卜之学,实际上是经纬并作的,尤其在汉代,诸如京房纳甲纳音之类的把两套周期性描述方式贯围相纳的思考方向绝对是纬学的。正因为易学天生的纬学血统,貌似提供了一套可以描述一切图景的工具,所以经学家们才把易学推崇到“经之大者,莫过于易”的程度。严格来说,把方术系统化的过程中,有其巨大的进步,但也有用力太过之处。所以以纬渐经,附会渐多。后面的经学大家如马、郑、荀、虞之易学皆各有所长,却难逃象数贯通牵合附会之说,最后虞先生承五世家学而号称的汉易大成中的互体旁通逸象等等,旁杂繁琐之极,不可胜记,在细枝末象上推敲成学,杂兆象混气数,已经把易学发展到了超出它本身能够承载的极限。易学承载了太多不该它来负担的期望。

2.王学之先利:这个时候有一个同学横空出世,就是王辅嗣啦,年不足弱冠,已卓然成家,去经纬之繁复,运老庄入易,不言象数,直言其义,在那个沉重的经学时代,就是一个小清新,闻者陶醉,见者欢喜。实乃破经纬之弊的出世奇才。为当时的学人解开了沉重的枷锁,提出了如何面对乱世的一种思想。稍加引申就会契合前秦不仕的隐逸文化。这个的王先生成了中国思想史上谁也绕不开的人物。其学开启了以无为本,尊无胜有的玄学年代。一开始的玄学实际上是老庄和儒学尤其是易学的一次交并,一般来讲,玄学是为了破经学之弊,引老庄而申易理之学,不是返于儒道之初的学问,而是儒道交衍而生者,此两者大不同。王学易注在宋儒之前的千年中几被称为独冠于世,遗憾的是,当时与其并称的郑学易注家法并没有成为主流,止于五代而绝。但以吾学浅见,郑学只怕比王学更近高古。

3.王学之后弊:王学阐无为本,本为平纬学之过,然其学重言有无,极好思辨,以致其后学不重垒土跬步,玄学衍为清谈不重其实,空谈游世而无根基,好神仙重方术而不知培根朔源,道家家法自此而乱,却非真正的隐逸所钟,而后世凡谈道家者多以魏晋为标榜,几多空泛狂疏,实远老庄多矣。而在玄学之前,道家先贤也多有儒道而返其实者。最著名者,莫过于祖天师张道陵和魏伯阳先生,皆是东汉人士,大概早王辅嗣七八十年。

4.天师之道:张天师是张良八世孙,家中历代为礼官。其早年学儒,后学长生。既有道家家法又有儒家血脉。自新莽之后,东汉鬼神祭祀渐乱,礼失之于朝而只得述之于野。故以修身为根本,以术纬之学治巫鬼,儒道并用,立下天师道。所以天师道从一开始,是就不是简单的道家学说,而是以礼教术法纬学为手段,以道德为归指的一个综合体。一个即儒即道的学修体系。是一种保存术纬和道家源流传于后世之不得已。是不是这样,就看后世儒生失散其术,成了没牙的老虎就知道一二了。郑康成那代大儒,皆有术在身,康成先生不足弱冠即能望气观风,而立则星历推步压胜随手施为,比任何术士神棍都牛叉的多,但从不以此惑人,只讲经学常理,甘于平淡,一边耕读一边教学。再看后儒?风骨或有之,但以术论,云泥之别啊。而后世自谓道家者皆以玄学为依止,不愿受约束,性子放荡不羁,但是又不知道怎么才能真正逍遥,只好慕枯木野石之趣,抑或伴醉买笑服石以自欺,人间憾事也。这些从头到尾都不是先秦道家之学,尤其不是庄学,在玄学大热之前,庄学基本是个隐士的流派,并非显学乃至人人皆谈附会之学。我们见到的玄学,重玄学,皆非道家本意。诠释即过度诠释呗。

5.丹经之王:一言以蔽之,是以易阐老,以纳甲纬学描述天地之气变化,进而阐述炉火丹药之学。类似用一种数学工具来描述一件具体的工程。然列并阴阳,律历为纪,祖述三圣,固有其实。早先的丹道不用这样的法子传,那个时代没有文字甚至语言,也不用易学来描绘,你跟着师父,口传心授,手把手的教,用心领悟,自然而得,为什么内丹兴盛后仍有传药不传火之说?这个火候是平时积攒下的根基,不是一句话能讲得清楚的口诀。若无前辈悉心教导,几无可能把握。炼丹毁丹之事,自古不绝。就像一门手工技艺传承一样,一些文字实难尽述其实。魏公早年尽学六经博通方术,遂以这种方式来描述这门技艺。魏先生之书是源流,还有家法并传,合则能致其学。这本是古代学问技艺道理传承的一贯方式。(源流家法这里面提过《列子》是伪书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这里要强调的是,言之为技艺,非有半点不敬。实为道无寓不立也。先圣以象言义,以礼明理,以艺载道,后辈无学,胡不知此,无稽妄言尔。奈何六艺几没,礼器尽丧,象义不传,空言其道者,何道之有也?悲哉!

6.浅学乱评:祖天师与魏先生都是东汉儒道交并的践行者,俩者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在王学之下,而且不同于王先生,并不是仅仅思想上的演绎,而是以身践行而知的大家,在对实际术纬之学掌握和理解上,更远不是王先生能够比拟。如切如搓所得,远比思想推演更实事求是。这里其实要强调的是,早期的不管是儒学还是道学,都不是所谓的思想,他们的文字是对实践事实的表达,是提炼出来的难以尽述的一部分。不通文字难以尽其学,不履践以身心一样不能尽其道。儒道两家皆以修身为本,抑或言之,诸子之学皆遵此道。后人不知其实,尽以思想言之,以缺推妄,此学而不行之弊。一切空谈的思想都不足以追求真实,因为他们的志气太大了,总想坐在书斋里归纳总结出世界的终极规律。这样造就出来的思想哲学不是华夏的本来学问,而王学若有过弊,只怕也是败在此处。心不虚,志不弱,失去了对大道的敬畏,对于实际的敬畏,以己为衡,演绎非常。自大之心微微升起,足够偏离轨道的了。自己远远没有做到之前而妄言之,是所谓思想家的通病。言清行浊不言道,这个标准其实是先辈为了避免先贤之过在发生在自己身上定下的絜矩克己之道。

7.小人刍议:我们原本文明不会将自己的猜想推论系统化,所以早期的方术乃至更早期的术都是单一存在的,更不会特别在意终极命题。因为那些东西都不是应该被固定住的。应该走一步看一步,实时采真,更易其知,这样永无止境。最起码这是最早掌握知识那批人的态度,一种谦卑,一种天真,一种克制,更是一种智慧。而降本流末,后世人类看到的世界已经被人装饰了太多,太多的理论,太多的思想,太多的情绪,所以看不到天地之纯。而天地也就随意装饰好了。一旦超过底线就会自我清整一下呗。那些试图给出终极理论的先行者精神上都是可敬的,但其学一定有其不全面或者时限性抑或压根就是幻想的成分。所以如丈人这般古之博大真人,仍开篇言明此意,不敢独尊己道,可窥之一斑。这不是不可知论。而是一种俭让,一种生生不息,无尽无穷前路所必须的精神。大成若缺,其生也无穷,岂虚言哉?其后的王辅嗣那代思想家们便是忘了这点。而其以无为本思想体系给了以基于缘起论,实为认识论的般若三论宗巨大的发展空间。由此,真正的三教开始了一个级别的碰撞。

二,魏晋,三教并立

1.沙门来华
:先简述下魏晋前佛教的在中国的历史。秦皇年代,沙门室利房来华,秦以为妖异而禁其祀,后被禁,而有金人裂门而逃。秦汉之初,皆述之以西域方士。汉明帝夜梦金人时,沙门再次来华,正应当时鬼神兴盛之说,而成西域鬼神祭祀方术之学,托庇老下而得祭。后来陆续有沙门来华开始译经活动,安世高所译禅数之学,大多为小乘,安世高有方术,得人信仰,故其学流传深广,其禅学最后流入天台宗,数学之为对用以教,颇似纬学,后无所继者也。支谶来华主译般若学说。大乘之学在汉地始传。但是这个时候的大乘之学是龙树之前的大众部之学。所以并无巨大影响,只是为了后来龙树之学在汉地传播垫下基础。此时的浮屠之学,被看做一种方术修行方式,一种沟通鬼神的方式,与当时流行之学相较,并无特别之处。时光流转,汉家王朝渐颓。主流经学受到各种挑战。沙门这种出家修道之学,似合隐士风采,博有几分市场。僧人也以修道自居,故自称浮屠道人,世人也将其视作道儒隐逸之士,视其学仍是圣人之学的一种诠释,最起码在僧肇之四文中仍是如此。大儒虽觉得彼道欲背人道而实不离人,颇为诡异,但基于一种尊重学问的态度,并不十分排斥。坐而论道,以砺学问亦无不可。汉代那种文明的自信不是现代人能够体会的。呵呵

2.经学衰败:王辅嗣过世百年中,其学日显,玄风日盛,高唱“正始之音”。但实际上是别于三代官学之学。远非正始。儒学经过经学的盛极而衰,和汉魏战乱,这个时期进入低谷期。经学传世者越来越少,郑学基本是经学大成者,但是肯下功夫的人越来越少,积细鸿文者罕,欲一步登天者多。当然隐士也很多,这种隐士风骨是对庄子精神的向往,但是少有达者真正继承其学,或者说继承者名不闻达更合适。但是朝堂之上还基本是以经学儒学为正统,不过看魏晋六朝频繁更迭,就知道作为统治者的思想没啥根基,何况五胡十六国的年代,就是外来文明和统治者呼应的时代。一切国家的根基在于其主流思想的扎实程度啦。国祚越长者,其德越深。亘古如此。

3.解空第一:百年后,又出现了一位天才早逝的选手,比王先生多活了7年。他就是僧肇。他是鸠摩罗什(龙树法裔)的弟子,解空第一人的名号,就是他师父给他的。基本算的上是华人对中国大乘佛教理论奠基之人。要全面了解他的思想,您得看的懂那些六朝文辞,经学典故才可以,俺估计这里这点篇幅是不够的,大家可以自行阅读吧,我就把几点值得注意的背景和要点列出来:
-龙树论师:大众部的般若思想在他手里变成了大乘佛教的根基,所以他的三论才是中国佛教的基本台柱。他本人大概是和魏先生一个年代。至于龙宫什么的,我们这里不讨论啦(一会我写完,我会说这是从天宫图书馆查到的资料,不敢自居什么的^_^,不是瞎话哦,我可是道士啦,^_^),他的主要观点,就是把释迦王子的以心治人,离苦断灭而宣扬的缘起论扩大到万事万物身上。然后把实相安在这个没法找到实体的xxx上。anyway,这个缘起性空的理论就把“心理学”改造成了终极真理。这个可以聊一整天,不过我多没大兴趣,古婆罗门认为释迦王子是断灭论,他们的六外道之一。是可以参考的意见啦。而龙树之说,是在其上一种演绎推广,具体分析不作了,我从坑里爬出来,不想再进那个逻辑大咖的怪圈里。但是我们是不同意这种看法的。对于释迦王子治人之“苦”的做法,我们还可以理解,他对于缘用有了比较明确的解释,但仍没有真正解释出体因是何物。或者说,他不认为有,那只好一直在那里兜圈子,放大到相互关系上,以此为体为因。这在我们看来,不“究竟”啦,^_^。对于龙树论师的学说,更加远离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且动辄百万字,极尽思辨之一切可能,大多数文字都是提前堵住一切逻辑上的漏洞。(很像猜疑链的有没有?)立八不而论中空,实则繁极而忘简,却非吾道也。其逻辑只不过是建立在人类这点可怜的基础上的。以此为基,所以实在没法过多评价的。就说三点影响:1.他的出现构造了现代我们看到的僧团体系。2.他的理论给大乘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即在世间大力传教,又同是发愿度众生的修行。3.这种理念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儒家的治世的思想。所以大乘之东来,并没有太多的阻碍。(他其实是个裹着头巾开杂货铺的和蔼大叔,一米六几大胡子。我见过哈,^_^,这比啥龙宫靠谱吧。继续我们的小说吧)
-华夏学僧:早期的僧人大都是儒生出身,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有了出尘修道的意愿,而其中一部分人选择了浮屠之道。但是他们与其它的儒生,隐逸道者都是同坐谈玄论道,在那个时代不分彼此的。兰亭之集,可见一斑。就从浮屠道人们的法号也能看得出来,道字科的多得很。具体的僧肇前后或同时的支遁,竺道生,慧远等等都是文采斐然的名士风采。既有儒佛合流之说,也有玄佛合流之论,俺也不一一列举了。而僧肇算是其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为儒生而好庄老,后从佛出家,与罗什学习佛学。其中大量吸收了王学的有无之论,杂糅般若之性空,在帮助译经时,已经造就出来了汉地佛教在理论上的高峰。题主所问的问题中第一次的三教合一现象。其文辞清雅玄奥,文学水平极高,影响力在之后千年连绵不绝。不过他的理论在我们看来,路子亦然不是一个根基,受到了龙树和王学的巨大影响。所以从根上就不赞同啦。
-僧肇之学:四论《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对立有无是大乘乃至佛教的做法,但是不是他们的说法和目的。他们后来所谓禅法其实就是想从这种空有的冲突中破开而见性空。只不过与三论宗比,这个思路更加犀利和直接,后面会提到。这样讲只怕很少会有人赞同,那也没办法。但在我们看来有无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所以不需要使劲挖坑的。(王学和龙树之学的根本问题就在这里,一下子想把终极理论想出来呗。)他们知道对立不妥当,要泯灭这个有无的差别。那就开始了逻辑的旅程,着力如此之重,造成了他们这大坑就是在因明逻辑的实际分析上对立有无,这用在修行上会出奇怪的事情啦。
僧肇之四论有三个要点:
1.所立皆真,触事即真。僧肇的有无仍然是对立的,其所立皆真,仍然是王学体用一如的说法,强调真,就在于真假对立的存在才需要不断强调分析真是何物
2.有无双遣。他的有无双谴是在对立基础上,强要排除有无对立,不得不构建出来达到性空实相的多余之物。
3.真空妙有:对后世影响最巨的真空妙有,则是建立触事即真当相即道的“废话”上,强调有无双遣的大坑中不得不再编出来的填坑用的巅峰之作。有无双遣之后是啥?这世间一切又是啥?真与空的关系,实在与虚无的关系又是如何?真空妙有就是试着回答在他们世界观下这些问题的答案。一个把实相和性空捏把在一起的理论。在吾等眼中,就是多余中的没必要。其说与涅槃佛性是一体的。
从此。佛性&天性就开始被这些老先生们搅合成一个性了。而真空妙有对于后世佛教乃至中国的思想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从智者,玄奘,到六祖,再到理学,心学,关学,还有宋后的道教,都不得不面对这个大泡泡做出自己的选择。所以必须得单拿出这位大师的观点讨论下。而经学乃至之前的官学,有无从来不对立。哪用的的着这么费心折腾呢?压根就不用搭理,捏把沙子盖楼,楼再高能住人吗?根基不同一切皆不同。
我总在强调,华夏和佛教不是一个根基,原因就在这里。根不对,长出来的西自然看似相同,其实不同。嫁接的东西有其用处,但不等于还能长出来原本的树吧,所以我这一支不赞同混淆,因为总得有人保存文明原本的传承,不杂于外,对于别人相杂相生的产物,我们也不反对啦。后面三洞之教会详细解释。但是正因为我们没有杂混,所以他们什么时候开始真正混淆的,混淆了什么,我们有什么应对,怎么应对,在我们看来都是明确非常。是谁做的,后面谁来应对,应对的方式也是清晰的。容我慢慢扯皮开脑洞。能看到这里的同学,可以歇口气啦,我也写累了。^_^。

4.三洞之教:
遁世先洞烛,隐逸之士们最早观察到这个现象,并且做出了应对。立下三洞之说,一来为了作门户应先古接后来。二来也是针对这个局面的做出的选择。
这个时代道家立于俗世皆以道为名,故谓之天师道,灵宝道,上清道等等,乃至唐初。后来才被渐渐被道教这个称呼取代。李申先生书中写的基本符合我们的说法啦。
--------------------
得空再说了,挖坑非我所愿,实在没时间一口气写完。大家见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