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为什么知乎上有人相信玄学,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
谢邀。
一.玄学是什么?
大家第一印象必然是神神秘秘,玄玄乎乎,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东西。
迷信是什么?还是感觉说不清,道不明,迷迷糊糊就信了。是和理性对立的。
其实从这种感觉入手不失为一种好的角度。
举个例子吧。量子力学没错,但你用量子力学波函数坍塌去解释中午会吃什么,就是玄学了。记得那阵子纳米这东西刚从超细粉末走向纳米级的时候,很多纳米杯子,纳米裤衩,纳米XX甚嚣尘上,几乎快成了包治百病的大力丸。看似有点道理,但其实只是印象,或者相关性很低的一厢情愿。这是科学吗?不是。这是迷信。这是玄学。也就是科学小能手们打击的民科骗子,也就是科学视野下的玄学。纳米和量子力学无非就是一个裤衩,被这些人拿来销售糊弄百姓。
所以你们攻击玄学的时候切记有一天科学的科学精神失去了,那也会变成玄学。所以玄学不是扣在中国学问脑袋上的标签。你们口中的玄学就是失去了中间细节集合的一种学问的背影。
一言敝之,没有清晰的X都算是玄学。所以玄学并不是一种学问头顶上的帽子,而是一种不严谨的治学精神,一种浮躁粗糙的心理,是一种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粗糙模糊态度造成的人文现象。适用于所有的学问。X是什么?过程,逻辑,初始条件等等的细节的集合。
二.玄学迷信的成因
1.玄学是怎么来的?
答曰:想当然
中国学问有体用的概念。正好用来分析此事。上面那个例子来看,量子力学就是体,中午吃什么是事,也就是用。体无错,但和用之间是有尺度差别问题的。也就是说体用传递错了。或者这个体(理论)不该用于解释宏观态的具体事情。或者说中间需要更多大量的别的东西的填充才成完成推导。但你不能说量子力学错了,而是这些乱用的人,单纯追求结果而忽略简化过程,一旦超过适用范围,那么想当然的联系就成了玄学。其实真正搞科研的人都清楚,很多文章把相关性和因果性混淆。然后炮制出来发表,真正细细分析,他们无非是没被发觉的“玄学”。^_^
2.玄学的外包装是什么?
答曰:新奇或者不了解的理论
练气功的各路大湿往往拿着超弦十一维说事的。为啥?新奇名词高大上,别人不知内涵最易想当然。过程内容清楚的人越少,就越方便他们把自己的脏水灌进去,借着高大上的名词贩卖自己的邪说。自古如此。你能把被他们利用的东西都扔到垃圾堆吗?惑人耳目必以新奇外来名词最易。要不怎么说外来和尚好念经?
三,中式玄学的成因。
在凝聚态物理中,存在临界态时有超越scale的invariance存在。这个学物理的同学应该有了解吧。所以泛泛讲,在某种特殊性情况下,自然界会呈现出超越尺度的规律性。分形之类的现象或可类比。换成我们的话来讲,体用之间的尺度不符的问题可以被忽略,气事对应性很强。在科学视野中,我们很清楚临界态的范围,所以对这种现象的认识是有边界条件的。但是所谓的玄学预测学中,大部分人根本意识不到有这么个边界条件,有这么回事。所以以这些特殊条件下的现象的一定规律性开始没有限制的推衍,就成了玄学。
1.客观上讲,没有清晰地尺度传递的概念,气事体用的经纬学艰深,传续不再。
中国的学问未必是科学的,但是理性成分很高,有其独特之处。不承认科学性,但可以承认其理性的部分。
经学不兴,玄学才真的兴起,泛泛讲,所差的就是精细程度,玄学都是大而化之,形而上言之,空思荡绪,徒言正始。但经学不是,细琐繁杂中是有着更多的真实的。有丝丝缕缕的脉络。所以经学和伴生的纬学远比玄学有意义的多。而纬学被玄学替换了经学的根基,自此以后真的多是玄学啦。^_^
有些气事对应的准确事例是有边界条件的,也是他们经常愿意拿出来炫耀的。不过很多时候是没有普及性的,但他们因为一些例子的鼓舞,兴高采烈的开始推广,开始了玄学研究。其实呢?这些特殊点和普通事情的边界条件不同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硬性推广,以此推论,往往在修正的时候走向臆测,流于迷信。硬凑的人是相信感觉,但是真正的学问是涵盖所谓感觉的。观测者和被观测对象在这个叙事体系下是一体的。所以你的感觉是体用传递的一步,没有仔细学过,就成了是不着调的迷信。没有细致分明的过程,才会把任何一种学问变成玄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诗书礼易都没有真正学过,看两本书,学点解卦之类的。就以为明白了,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是糊涂的。对中国学问的体系糊里糊涂,一把胡子乱抓,然后搅合成一锅粥,不是该拿来用的东西乱用,就成了现在这样了。
自古就有这样的,并不是所有有名的术数古人都是正确的。但最起码他们有规矩在,不会乱讲。所以不算为祸。但现在的人没有了基本克制和礼节。很多人明明是谬之千里,贻笑大方,然后还要倒打一耙,拉帮结派,搅浑视听,为啥?名利尔。因为毕竟是要靠这个求名得利的。所以你们拆他们台,就是夺人饭碗,逼急是要跳墙的。你们口中鄙视的玄学,往往鄙视的是体用不搭调的部分。这部分造成的迷信愚昧罄竹难书。莫说别人反对,我们比谁都更反对。但你们不能一刀切,全都打成迷信。
中国学问艰深之极,并不是简单算数就可以掌握的,想要全面掌握没有长时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训练是完全不可能的。一辈子打水漂的有的是。但浮躁的人是不甘心寂寞治学的,所以要尽快当大湿。美其名曰实战。但就和刚学会量子力学的基础知识,就要宣称做集成电路公司去融资一样不靠谱,这中间差太多东西,差太多学科了。怎么实战?实战背后没有细致的学问体系,那就是成了想当然。但浮躁的社会给这些浮躁的人提供了貌似成功的机会,所以趋之若鹜。其实自迷迷他。
事实上我们文明断层极多,说是残垣断壁不为过。所以根本不是所有的简单拿来就可以用的。原来总有各种打补丁的技术出现。尽量简化,好似理论物理先要学全同粒子处理方式一样,无数的近似后才能描述简单的系统,其实和真实相差很远,但聊胜于无吧。总是从这简化开始的。
但新时代以来,这些断层严重到几乎灭绝的地步,而且自然的限制非常严重,所以原先很多开发出的技术都渐渐不好用了,但很多所谓预测大师根本意识不到这事,所以更多的人开始钻空子。出来胡沁,愚蒙百姓。连带中国学问一体一起遭人诟病罢了。
2.主观上讲,浅薄浮躁,以应用为单一取向,以结果为准的实用主义者专注于人事,而忽略了自然本身的变化。拿着扭曲的旧尺子去量新世界,自然迷信频出,为人诟病。
比如六壬四课三传其实就是在不断把体过度到用上面的一种努力,然后交叉定位,确定信息的准确度,其实换一种角度去看,蛮科学的,或者称为理性的。但这种努力的前提是式体完整对应自然发生的变化才可以。不然就是凑数,各种超神的算法节气取用的办法就是凑数这问题的体现。所以很多这些搞的预测的根本忘了真正的根本是什么,为了追求预测结果能够证明是自己对的,慌不择路,徒耗年华。最擅长的说法就是心法,就是秘传,就是预测多准。更有甚者就是江湖骗术了。其实呢,如果你用的这套语言和自然真实脱节,已经没法实现描述计算自然事件了。那就成了玄学。这种以预测为导向的纯粹的功利主义者是发现不了自然发生的变化的。主客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没有正经搞明白过。心中有的是名利而不是自然真相。所以方向根基就是有差别的。盯着前面看,盯着上面看,反倒忘了根在下面。才最易忽略过程,才是所有民科和所谓玄学的根本问题。想要直接尽量从体达到用的是最常见的问题。还是想一步登天的思想再作祟。所以做学问着急不得,不然无论哪种学问,一定就是这种结果。
至于徒言命运,无非玩弄人心,以谋私利,人所不齿。要想挣钱,先要吓唬。尽是江湖伎俩,损害的是人心,败坏的精神的上进。所以被人诟病也是活该的,因为历史上,确实大量的迷信从中生出。
这个时代,急功近利者多也,纯粹的功利主义者多也,有事找算命的,找大仙已经在某些地方成了风气。有市场需求更加催生出一波接着一波的大湿,他们怎么会有哪些功夫钻研艰深之学呢?这种人被忽悠也属正常,自欺才有欺人者的存身之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来源于两边都是浮躁。浮躁必然浅薄,浅薄必然粗燥,粗糙必然流俗,流俗必然作假,作假在这种事上,就会形成迷信了呗。在商业领域,在科研领域一样如此。这种自迷迷他,自以为是的人哪个领域都有。不要啥都扣在某种学问头上,也别捆绑在生命和自然身上。这世上没有什么超自然,只有你不理解的自然。你们批评的玄学无非是粗糙浅薄而流俗迷信的代名词而已。
四,如何面对
有些同学真的喜欢这个学问,愿意以此为志,那就要明白只有深学,系统的学习,不断探究本质,才能在现在这个不利于此学的大环境中摸到边际。
至于外人的诟病,别人的态度。需要有适当的心理建设了:
1.小众的谨慎
首先要清楚这是小众之学,很多东西涉及到具体应用的时候要比搞科研还要谨慎。为公之心不能没有,不然和庸医杀人没区别。只有存着这份谦逊的心思,才会克制住自己不去干扰别人的人生。这只适合心思沉静缜密的童鞋。不适合个性特别张扬的童鞋。所以必须沉稳仔细专注的学习。思辨不是最重要的,想明白还要做到才可以,所以实践是检验的标准。
2.世界观变换
逐渐建立适合这套学问的世界观。慢慢从基本概念上去理解古人眼中的世界。然后慢慢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过程也许要一二十年或者更长,但志气一定,再不更改,那么也无所谓多少年华。我只能和你们说,对于我来说多少年的付出都是值得,前提是方向得对。
3.不与人争
这个社会表面上很开放了,但是在学界和舆论有一批的二流学者把持着各个关节,说他们二流,不在于科研能力和道德品质,在于他们的眼界。他们或许是可敬的,但是难以理解用不同视角看问题的道理。也没法理解文明多样性的可贵。他们都是受到WG前后极端思想余韵冲击过的人,已经老了,已经僵化了,所以不用和他们较劲。别和他们讲这些。更不要去说服他们。自己搞自己的研究学问就好了,因为这是你的爱好,不一定是你的工作。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为了谋生,为了取得一定需要的资源的不得已。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要以此事为生,除了中医以外。谋生是一种生存的需求,一旦依赖,在这个社会下,难免会影响沉静的心。而治学必须沉静深入。中医已经纳入国家正式的体系,所以相对舆论空间宽松的多。
原来的科学来源于贵族的博物学,有钱有闲,才能研究。所以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给自己创造一个可行的环境是必要的过程。
5.不求别人的认可。
所谓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我们不是说别人不能成为朋友,但有些人真的不用去和他们讲道理,理解不了的。好好一起玩就可以了,不用啥都谈。否则会成为诟病你的理由。我们喜欢这个,是因为我们喜欢。并不是一定要别人喜欢,我们并不是传教而是治学。所以不用要求别人对你的理解,这是一种宽容,也是心性的磨练。而同气相求,在前行的路上,会遇到谈得来的朋友。
6.自强修身。
这个学问是包涵主客观关系的。这步上经常会出问题,所以对与研究者的个体要求非常高。身体要强,性情要平稳,耐力要好。平易寡淡,生机不绝。以此,格物之学也。其实就是在修道了。^_^
按照上面的建议,也许可以慢慢前行而不会流于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