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俎作为古代的礼器,何时被中国人开始用来切菜切肉?

目录

谢邀。难得学生邀请一次哈。

先秦的器物,有祭器,养器之分。祭器又衍生出明器。所以一般出土的物件,我们要先断定是这三种中的哪一种,然后再做归类考订。这三者有的时候确实可以混用,但并不总是如此,要看具体的年代和事主的身份。

《礼记·曲礼》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宗庙祭祀之事在先,以示敬其先,藏物储财的空间居次,财以养民,乃为其子孙黎民。先后皆有所安,才是自己居所。这是君子之道。这个排序符合当时的逻辑。当然后来厚葬之风太过,孔子也有权衡批评的说法,这里也就不提了。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在这里,明确地将器物区分为祭器与养器。
同样是上面的顺序,所以自用之物远不如祭器重要。而祭器不同于养器明器是可以传世的。所以很多大夫流亡的时候,不带祭器不肯跑,或干脆托付给最要好的朋友。省的别人玷污。

《礼记·檀弓下》:"其曰明器,神明之也。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明器,鬼器也,虚也。现在的纸钱,烧的东西都是这种的变化。相传是“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

《礼记·檀弓》“备物而不可用,知丧道也。” 明器出现的原因也写了,有的时候叫做荐器。和祭器的功能并不一样,仅仅是随葬器物,这类器物一般比较粗糙薄寡。有的时候来不及作,就毁器以随之,就是把生前的养器毁掉一些一起随葬。而祭器是不会这样处理的,是传世之宝,于国是至重之器。

了解以上基础的观念后,我们会比较明白俎是祭器演变成养器的。鬼神食气,所以才会有立柱举悬而镂空的造型。这样气味散发的均衡全面。试想平放在哪里,祭肉不能翻面,反面的咋吃到呢?^_^。所以这是一种很体贴的心思造就出来的器物。实用才是根本原因。而且,跪坐于席宴饮是常态,所以举高一点方便形体不倾,礼仪不失。最后才演化成几的。其实日本韩国那种吃饭的方式才是汉唐风采,不与人同器而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礼节。而且非常有用,我们道士有的时候出门吃饭自己带碗筷的。^_^。到了后来的大圆桌,满汉一家搞出来的交杂之物,真是太有时代特色了。^_^

这套礼制祭祀的办法出现的时候,就要求在祭祀的过程包含,完成分割,甚至烹饪的环节。其实连尊尸燕礼酬酢都是祭祀这个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所以古人饮宴是有目的的,还是祭祀的一部分。所以说这些都是礼器,没有丝毫的不妥。

如此,基本是理解俎为啥是案板了,因为从头到尾都是割肉荐神之案板的意思。俎者,半肉以荐上也。半示其俭也。折俎,体解节折,示惠也。以器言理,以物比道,以行传意。古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