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全真金丹南宗源头在哪里?

目录

谢邀。这么多邀请啊,不过以后烦请大家不要在题目中点名了,^_^

一,丹道

我貌似写过内丹是外丹演化来的。或者说内丹和外丹是一体的,这才是丹道本源,而非简单内丹借用外丹的术语。因为来源相同,内外一体,所以互用无妨。丹道出自先秦,上朔极古。出自烧练之术,其实更早。后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良莠不济,不下百种。以此为名的气功就更多了。金丹南宗只是丹道中的一种,源头自然同出一处。所以题主首先要明白,内丹不是金丹。金丹是内丹的一种。内丹的说法无非是一个概念的扩大。^_^

二,戒律

题主可能还有一点误会,戒律不一定只有出家人有。不出家也有戒律。 所以紫阳真人出家不出家不影响修丹的规矩必须遵守。修金丹南宗就没有戒律吗?即便在所谓外丹时代,炼丹依然斋戒祈请,有禁忌礼仪乃至后人演化出斋醮仪式,这些都是广义的戒律。戒律即礼。转到所谓的内丹时代,南宗时代,依然如此,没有任何传法之前不先言明此事的。戒法本身就是一种法,后来有些人融禅太多,狂放无稽,忽略这些也是事实,但已非真传了。之后的反动就是律宗的广传,不过又成了宗教性的象征,本末倒置了。这些需要理解才会明白我原来写的啦。无戒无礼则不知止,那丹法多流于气功。有戒有节方有可能是丹法。但光有戒律这个时代修不成,所以戒法一般都作为一种辅助性很强的法子。

三,金丹南宗源流

紫阳真人即传了所谓的阴阳丹法,又传所谓的清修丹法的。也可以说是后人对紫阳之道的两种理解。所谓的紫阳清修丹法以自身阴阳平衡,所谓的紫阳阴阳丹法以男女阴阳互补平衡。而紫阳真人传刘永年先生,再传翁葆光先生就是所谓的阴阳丹法。石泰先生传赵缘督先生,赵道长又传给陈致虚先生。也是所谓阴阳丹法。这都是宋代早在全真之前大大有名的谱系啦。金丹南宗清修一支与全真北宗颇有相似,在后来在宗教上合二为一。但是修行方法上还是保有各异之处。

全真南宗和金丹南宗不是一个概念,金丹南宗和紫阳先生的丹法又不完全一样,但可以认定是从紫阳道演变来的,根基是平叔先生糅合当时几种修行方式而出的丹道体系,后由白紫青先生编纂确立金丹南宗五祖谱系的。此后才叫金丹南宗,也是白先生使其宗教化的。但实际上五祖之中既有阴阳又有清修的,而五祖之外仍有别的高道先生兼传紫阳丹道。然后到了元代再被全真正一分别纳入的。其中各种枝杈皆有。但即便其中丹法来源依然是来处不一。紫阳真人到白散史之间就以丹法来论其实还有其他变化的。所以若问金丹南宗的渊源,要先看紫阳真人传承的丹道来源,大体有三种源头:

1.以描述先秦两汉丹法为主的参同,这是紫阳丹道的底色。

2.以青城丹法为主干
。此为钟吕丹法下传兼有陈图南先生和谭景升先生的干货。可认为是晚唐五代道门先辈的一种继承。这几位是唐宋道教转型的关键人物。

3.以天台教禅止观等等为辅助,此所谓修性。

紫阳先生是天台人,修道之前学涉天台宗,对于禅学也颇有理解。但他在理解丹道修行上面并不算是一个科班出身,但德行学问道法皆有,孜孜不倦赤诚求之,所以才有人指点关窍。就是到那个卡了,有人教他捅破。所以前期都是自学为主,博学审问之功是自备的。所以他的表述和逻辑大部分基本是自己读丹经的路数,我们称之紫阳道也无不妥。但关窍不等于根基,也不等于教法。所以他的丹法实际上是符合时代进程的一种后出改版的。^_^。

青城一直都有道人修炼,晚唐五代隐在青城的道人多了,其中一些道士是修钟吕丹道的。其中陈先生和吕祖同学于钟离祖师。这点是有明确记载的。陈先生,讳朴。

所以青城在晚唐就有钟吕丹道的修道人在,而那个时候杜广成先生也在青城,他文中的性命双修的概念对后世道门影响非常大。大家往往不知是由他确切写到道经中的。而景升先生后来也隐居青城。到了宋代,青城有以青城丈人为首的青城道士。所以据传紫阳先生是受到青城丈人的指点,修的是钟吕丹法是可信度比较高的事情啦。^_^。

紫阳先生绝句第十一首

“ 梦谒西华到九天, 真人授我《指玄篇》。 其中简易无多语 ,只是教人炼汞铅。”
陈抟老祖著有《指玄篇》确是事实。紫阳先生不管是否直接得到图南先生传授,最起码可以说是受到他的影响。因为紫阳先生从小就是听着这个为传奇人物的生平长大的,^_^。悉心研究《指玄篇》,再得图南先生传授也非奇怪之事。图南先生和钟吕二祖也是云朋霞友啦。

而紫阳先生的思想对于北宋早期的周先生和张先生有比较大的影响,北宋五子多少都有点陈抟老祖的影子在其中,所以可以说五代宋初的道门是影响了宋代理学的发展。而乃至金丹南五祖到了白先生,他对朱元晦先生又是推崇备至。以致于为其立像。数次赞之。

他在《化塑朱文公遗像疏》中说:“天地棺,日月葬,夫子何之。梁木坏,泰山颓,哲人萎矣。两楹之梦既往,一唯之妙不传。竹简生尘,杏坛已草。嗟文公七十一祀,玉洁冰清;空武夷三十六峰,猿啼鹤唳。管弦之声犹在耳,藻火之象赖何人。仰之弥高,赞之弥坚。听之不闻,视之不见,恍兮有像,未丧斯文。惟正心诚意者,知欲存神索至者说。

所以任何吐糟朱子或者理学的道士肯定不是南宗真传,南宗传承里有礼敬朱子的传统。原来白祖和朱子是同祭的。现在谁还记得呢?不祭祖炼什么丹,自大气功师瞎掰而已。白先生又怎么会容得下徒裔诋毁朱子呢?这些人根本不知两位先生的交情啦。在全真道里朱子的地位也颇高。理学对于宋代以来的正一影响依然是巨大的。白云观貌似还有朱子神位。所以好好深研理学,其实对于修习宋代以来的新道教是很有帮助的。原先的全真正一大师,经常有记载少通儒业,往往就是朱子理学之业啦。^_^。今人无非是受到打倒这个打倒那个思潮的影响,以偏概全,望文生义,忘了这些先贤之德。又有几人真的深研过他们的书呢?

综上所述

金丹南宗是紫阳先生重新诠释过的钟吕丹法,是糅合过的一种内丹之法。到了紫青先生那就更是各种思想的综合体了。最后衍生出即丹即心的说法,其实又归回道门一大宗流而已。具体不足为外人道。所以要问金丹南宗的具体源头,毫无疑问就是钟吕丹法。所谓金丹南宗是钟吕丹法之南传,是和地肺子北传钟吕丹法对举的名称。

那么钟吕祖师是哪宗的呢?三洞源流里,回到了灵宝上面了。不过限于篇幅,不赘述了。内丹是一种泛泛的叫法,但金丹非常明确其中来源的啦。至于其他源流里也有内丹,内丹多是一种状态,但叫金丹的多是灵宝门中啦。这个是很直观的,^_^

钟吕金丹是唐代以来,对于后世道门影响最大的一种修行理念。紫阳先生就和他同时代的北宋五子一样都是承上启下之风流人物。理学和金丹之道就是他们承上启下具体之物了。影响儒道两家八百余年的进程走向。

四,南宗及全真

至于所谓全真南宗,在修行理念上,是白紫青徒孙李道纯先生在元代糅合了南北两宗清修金丹,具体不讲古了。在教派融合上,更多是宗教政治现实考量。修行在其中所占不算多。全真从立教兴盛开始就是和政治挂钩的,虽说有邱真人止杀之德,但自此全真的根基就多在政治上面了,宗教性和与政权的关系成了主题。在元代全真大盛时代,逐渐统一合并流散小宗是一种宗教上的保护。顶着全真之名都不会被元庭欺凌,最起码至正之前是这样的。而南宗清修和北宗清修毕竟都是钟吕丹道的衍生,出家修行为上,重叠之处也不少,最后在现实条件下,归成名义上的一宗。其实那个时代,为了在元朝统治下延续,很多道门都被纳入全真了。就和很多道门宗流都纳入正一统领一样。这是政治性的标准,是朝廷便于控制管理出现的机制。而不是纯粹教法修行上面的考量。所以在我们说全真的时候,已经和七真年代大有不同。往往,是一个承袭现实的宗教标准,而不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实现方法,是宗教概念而不是一个修道的概念。所以全真除去七真所传,很多具体应用都是在“收编”其他宗门时候吸收前代道门所用之法,慢慢拼接改编而成的,主流仍是灵宝为根基的。

到了明代,朱洪武直接对佛教道教判教。道教延续元代判法,官面上只有正一全真两支。明代宗教政策严苛,度牒有限,庙宇有限,所以不得不混用,很多在全真内部顶着全真名义但仍在传承自家的小宗被迫同传一人,导致了根本一门都没修好,那就杂上加粗,传承难续。仔细看全真历史,明代全真总体是衰败的。除了武当山有特殊的原因哈。也是因为老朱很讨厌这些和元代关系比较好的道士啦。^_^。而且他自己出家过,所以很讨厌出家,自己搞这些出身,深知其中煽动之能,所以深深忌惮宗教和各种结社的。所以明代对待宗教可谓相当严苛。西游记就是因为底本故事出处不正,是瑜伽教的根底名目所以才一开始就被禁掉的。

全真每逢异族入主多会兴盛,所以清代,全真再次中兴。这不等于说全真就不好之类的,而是他们在宋元成型时的特色就是融合了佛教的东西,又宗教性比较强,便于统治者管理,在异族治下比较好混啦。所以不是什么坏事。我知道很多人对于民族之类的都很敏感,但不可否认,每次外族入主都会打压道门。而这个时候有全真这种外面裹着泥巴壳子,但里面能保护道门传承的存在是我们道门的幸事,这个时候不得不钦佩先辈们的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把握时代契机的能力。高唱三教合一其实是以三教之真而阐大道,而不是混成一锅粥,啥都一样的。真正的传承者应该明白,哪些是宗教,哪些是修行,哪些是外衣,哪些是干货,哪些是用用就算了,哪些是抱着不能撒手的。舍此,全真不真,也不全。^_^。不要真的变成留着头发的和尚就好了。

全真毕竟是三洞源流所出。德行保民,功有其用。是故在世彰显。^_^。正确的认识其优劣是道教自身审视自己的应有之义。一味护短,虚名假传,对于问题视而不见根本不是修行应有之态度。而是出于形象,出于招揽宗教信徒多少的考虑,这种就是道教之末流,最易造成迷信和以此牟利之风。而且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中,泥巴壳子和里面干货都被削弱到了极点,浑成一团,难怪后人本末不分。这时就要重新审时度势了。全真乃至道教现在多有修行废弛,贪名好利,迷信左道,本末不分,体用倒置之过,看似复苏,但若是空壳子,光喊口号,做表面工作没用的。渐渐失去了立教以来赋予的职能。那就会逐渐消亡。所以道教需要一种再出发的动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