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关于「子非鱼」,庄子诡辩了吗?
目录
谢邀。
@岚祀
这段讲的是天人之别,要和上文联系来看。和什么诡辩,逻辑,异体相知,甚至认识论都没多大关系。这些后人臆测以格庄子之学是别开生面,但却非道家家法。
《秋水》乃千古名篇,简单讲有三个层次:
1.从天地万物之问答开始,言其天其道;
2.再用圣贤言行佐证;
3.最后落到庄子言行。呼应前文所写重点。
这当然是环环紧扣的,你中有我,而不是割裂的,这么列出无非令不熟悉的同学有个清晰点概念。
前半段是所谓寓言,是自然之物言自然之道,而后面逐渐过渡到人,圣贤之言行,最后引出庄子。在这其中是不断前后呼应,以相解释的。
庄子深知名家之过,而经常在文中驳之,是庄学一个特点。从秋水篇来看,后篇用魏公子牟对答公孙龙引出庄子之学,而且来“奚落”名家之过
“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辨,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然后更用“寿陵余子学行邯郸”,又没学到,反倒忘了自家之本业,干脆就是不会走了。只好“匍匐而归”来劝公孙龙别再要和庄子比肩论道,不然会“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公孙龙张口结舌而逸走。这里面隐藏的意趣反倒是安守本职,循序渐进。这点在庄子中其实很明显的。
这段下面就开始著名的庄子神龟,凤凰,鱼乐之三段论。
1.神龟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途中。”
庄子曰:“住矣!吾将曳尾于途中。”
很明确,神龟之论,全生保性胜过名达权位。见我读庄子,感觉思想上是无生无死的,并非誉生而非死,为何道教却是重生恶死? - 知乎用户的回答
2.凤凰(鹓雏)
鸱chī,是鹰隼中身形较小的一种。也善高翔。庄子把惠子比作吃死老鼠的鹰雀。着实挺损的,^_^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曰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
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自比凤凰,是看不上好似死老鼠一样的梁国相位。名利权位对于追求无尽天道的庄子是真的看不上的。惠子以己度人,人心之危,故而搜于国中三日也。
惠子不能够理解庄子之志的原因恰好就在下面鱼乐这段中。在讲庄子见了惠子,奚落惠子,澄清无争相位之后,俩人在濠梁溜达时候发生的对话。这就是有名的濠梁之辨。从侧面反映了惠子为什么理解不了庄子。不在异地而处,相异不知等等说辞。而是纯粹的天人境界的高下。
3.鱼乐
联系上文,可以明确的发觉,这段的关键不在鱼和庄子的关系,但这恰恰并非是庄子本意,而是被惠子人心弊去天德。所谓求之以察,索之义辨。硬拉到人的认识方面。庄子再三言两语将其驳回天的层面。顺带解决他提问题,也告诉他两者的根本区别。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一开始,庄子就是描述鱼之从容为鱼之乐。此处言天。并无人心之思辨。
惠子贤,但常以人心好察求辨,俗称想得太多。就开始挑刺。就有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庄子对他这种名家思路,置换主体的套路熟的不能再熟。就以彼之理对之。惠子再用此理反之,遂成叠加。其实,自此就是两个镜子互相对映,可以有无穷之辨。
庄子知其三而万,不可尽,所以拉回来和他说,请循其本。这个本就是人还是自然时候的状态。也就是本乎天。也就是子非鱼之问之前的状态,但后面惠子汝安知鱼乐之言一出,由自然而落至造作,已非天真。所以和庄子说“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为的是把惠子拉回天然全真之处。所以先言请循其本。而回到这个前提上,庄子自然在濠上也可以知水中鱼乐。
当惠子问的时候,下意识里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了。这个下意识的表现就是惠子天然的面貌。而刻意求辨之意,反倒是人心造作。所以庄子知天知人,一语道破惠子之天人变化。惠子自然无言以对。佐证就是同在《秋水》中人天之论:
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而屈伸,反要而语极。”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在这个语境下。庄子知鱼是天,惠子知庄子知之也是天。而惠子诘问庄子为何知之?则是落马首,穿牛鼻啦。所以惠子这个“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典型的人天纠合而成,其意是人,其本是天。诘问之意是人,此语不经意之间的基础却是天。
庄子一语堪破,惠子无言以对。而知鱼乐,原本就是在于天的范围。佛教讲无明,道门讲欲知。都起源于此。但这里不是在讲这个问题,也非认识论的。意达而知止才是经法。所以也不是在讲怎么知道的。而是在用这个例子讲道家理论中天人变化的。这点是后世注疏以及今人经常搞混的。未得其门吧。
这段放在这里,是庄子后学所作。一来是为了解释惠子等士大夫难以理解庄子的原因,二来是为了呼应前面公子牟所言:名家不足以知天。强比庄子,只怕是会忘故,失业,匍匐而行。也是在呼应秋水全文人天之辨,以道观之是与差俗绝然不同的。惠子在俗在差在人,庄子在道在至德在天。
但最后我还是得强调,无论文中是公孙龙,惠子,还是鹰鸱都不是我们现在能达到的。尤其是修道的同学,如果说惠子和庄子的差距是鹰雀和凤凰。那么我们今人在对古代世界的认识上和庄子的认识只怕是真的蝼蚁和凤凰的差距。所以别一上来就要学凤凰。学不来的。还是慢慢把人事做好,专心一致,由河伯而至海神,由贤而圣,自然可至天道。否则就不是忘故失业,匍匐而行了。就是直接摔到坑里爬不出来了。
所以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才有能够摸到庄子真意的门边,然后才能入门,而不是上来就要一步登天。庄子真的不适合没有基础的同学啦。硬要强参,自然会出问题才导致各种异学掩其真实。
我道门几百年来,坏就坏在没有基础上了。还请有志者谨识之。
--------
PS:赠书还在进行中,最后统一回复大家,要是有漏掉的,也请原谅哈,学生最近好忙的。我也在弄修书之事。所以比较慢啦。
--------
@华霜魂 我没有微信公众号,您弄混了吧。
-----
@夏三月
理解濠梁之辨的前提是明白庄子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天之别。否则只能以人心思辨的角度去讲,那就成了逻辑诡辩之类的说法。
------
@青者自青
先学儒,再通名法墨,然后读庄子就知道意有所指。
------
小楼
“当惠子问的时候,下意识里已经承认庄子知鱼了。”
道长,关于这一段,站在惠子的角度,可能只是不屑于庄子以己心度万物之心,所以发问吧,似乎并不认为庄子真的知 。
答:这篇我要说的事情,其实是意达而止,依文不发的经法。老实说并不是给没有基础的朋友看的。而是学生到了这个阶段,能发不能收,才写的。您不知其中缘由,看到也不会在意的。所以...
庄子最后的这句原文:“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的意思是,问我就是知道我已知才会发问。而你下意识知我可知而能答,所以才问。这本身同于庄子知鱼的天然。这是问这话的基础所在,所以才有循本之说在前。叫惠子回到本上。解到这里就可以了。如果总要把自己代入其中,不精原文就要自己发散往往会造成各种解读,原因:第一,没有那个基础,但自大容易代入,忽略原文;第二,本身就是不知止;第三,人心思辨深入身心,与天甚远。根本改不了这种习惯。
这样离开原文的解读,就是过度解读。不管惠子怎么想,庄子怎么想,不管你认为惠子怎么想,认为庄子怎么想,那都和文本中的要表达的意思无关。
世人往往都是六经注我的思路了。所以很难理解道家精微之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