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关于道教斋醮?

目录

谢邀,这一问,是专修之士三五年苦功要学的基本知识。我大概写写吧。哎。

1.早期斋醮来源区别

早期斋和醮确实是不一样的。但都出自先秦礼制。这点没有丝毫疑问,所有的道门宗师论述中都会找到这点。
斋者,齐也,洁也,静也。是说祭祀国神,交接之前之中的状态。是故,斋以人言而指代交通。斋的关键,就是自我身心的约束和止定。直接继承了礼经之要。后面发展出谢疚悔罪等等也是这个思路的。

醮者,敬酒也,酌而无酬酢曰醮。就是单方面敬酒(可以是尊对卑,亦可反之)而无酬酢(回礼)的敬酒方式。这点是和献相反的。道士继承古礼,用酒于位,敬以成礼,延真降灵,酬神之礼也。后来演变成不单以酒,再后来,有高道在某些特点时代,为了区别儒道两家,从新定义,肉食称之祭,清素称之醮。这其实已经是衍生重新定义了。我写过神仙不吃肉,为什么祭祀要用肉类呢? - 知乎用户的回答。这种区别没有多大意义了。所以醮是酬神延请之礼。要懂得规矩就好办。

这样就分明了,有些需要斋,非常严格的斋,身心澡雪才能与道合真,交接高真。有些具体事宜,要醮礼酬神,才能延请鬼神。而有的两者都得有。有的只要单独一类即可。所言角度不同,范围也不大同。

早期专醮者,天师道也。上章醮神是主要仪式。主要来源就是祖天师本人。留候八代孙,张家世代在朝为礼官,祖天师早年家学渊源是后来立教重要来源。而事实上,天师家族传承教育根本之一就是礼学。这点少有人知,而今其家已败,外姓人咋会明白这个呢。说出来再也无所谓了,哎。

斋者,一般认为是东晋灵宝斋为源头,其实仍是东汉某年经学中礼学和谶纬之学演变而来。这和郑先生有莫大关系。这就不多讲了。而早期斋法十二等,灵宝独占九家,是日后道教斋醮科仪的主要来源。剩下三家,两家是单独修行所用,一家不兴久矣。唐后基本没有过了。

所以一直以来有灵宝立斋,正一设醮的说法。虽不能说全对,但八九不离十,这个和三洞教法有直接关系。原来设醮很多都是单独,比如现在的罗天大醮,周天大醮等等唐代就有原形了,就是单纯酬神谢恩。而原来的斋相对清俭严修,主要看主事人之身心道德。而且坛庭守备森严。等级越高越严格,后来就演变成戒律或者和戒律搭配的修行之法。放戒其实是斋法的。那阵子也没有什么吹拉弹唱走马穿花一样的道场。最起码张清都那会就还是这种规矩,但到了唐末五代杜广成开始。先斋后醮,斋几日,然后散坛大醮一筵啦。谢谢各位把守坛庭之神将。

斋醮到了宋代基本合在一起了,都是先斋后醮,功能也逐渐混在一起,比如说早晚功课里的忏,这些都算是斋啦。不过现在没人分这些了。

后来斋醮科仪逐渐完备于宋代,也就是《上清灵宝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灵宝玉鉴》等等
堪称斋醮类书的出现。当然里面既有对科教三师所录的继承整理,也有新的发挥。

2.现在和以前的区别?

得看和那代的比,大体上讲,今天无论正一还是全真科仪或者其他修行方式都出自宋代整理过后的道教。所以和宋代比,差的不算太多。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差别太大。道士不修诚,不懂礼,德行不足,功行没有,是作不了高功的。现在的道士,诚意不足,功行太差,很多摆摆样子而已,庸俗性高于神圣性,娱乐性高于实用性,表演成分高于修行成分。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说白了,道士素质,修行,学问,人品都不够。至于你想问的形式,那倒是次要的。科仪是人编的,里面有逻辑的,我们自己编个科仪没有啥问题的,而真的有急事,都有急告精简之法,那就全凭修为。一念诚真,一株清香一样通达。

你们最好别总问这些问题,一问我只好实话实说。难免会有些抱怨。很多现在穿着花花绿绿法衣的小家伙,肚子里啥都没有,和唱戏的差不多,好与不好,全看身段做派,又不是戏子?看着他们讲究哪种身段甩袍子的德行,我就很无语,根本不懂什么是如履薄冰。我总想建议他们学两年京剧再改行当高宫才更有范儿。

3.全真科仪的来源?
我们从现在往上捋一捋。
清代光绪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中,首次出现了全本的《全真正韵》73篇,《太上玄门功课经》早中晚三坛。几乎和现行本差不多了。而这些基本是明代开始积累删减整合出现的。而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四川陈仲远先生编著了著名的《广成坛》,是当今碧洞蜀地常用之科仪,与 清代刘门教的《法言坛》并称于蜀中。是清代比较有建树的道教事件吧。而清代从四川流出的科书,几乎成了后来全真的标准。你所说那位的东西就是这些东拼西凑来的。也是现在全真科教之大貌。他早年到处观察别的道友做法式,大家早知他有意做啥的。很多人见其人就变决。其中他从其师爷学的并不多吧,我下一段会提到。所以,大概也就是全真的大杂烩吧,具体之类的不值得说了。

而值得一提的是,四川碧洞宗的方丈清初从白云观迎请回去的不少科本,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真演教全堂大法。里面最常用的就是《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这本是全真特色非常明显的一本,而且内容特别的多。。。堪称全真巅峰科仪。当然多不见得就是好啦。但最起码说明明代此科已然完备。而施食这事,又是笔烂帐。就不理了。反正和和尚的东西交并颇多。这也是合理的,毕竟全真早期科仪不兴,而又倡导三教合一,学学和尚的施食结合下自家的东西编出的东西也是正常。这也是全真科仪的一部分来源。但公平地说,宋元正一统领三山之前,早有不少混杂了。这点以后再说。

明代,正一全真实际上有不少交并,朱洪武下令规定每州每县道观数量度牒为定数,导致了很多小的宗派三四个同传一人的情况。然后其中正一全真内容交换是大有其实的,就拿武当清微派来说,虽然不是因为朱洪武的问题,但仍然兼传全真&清微=武当清微。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全真明代不兴,混用正一的科仪是不少见的,比如说甘陕一带的全真其实混用了不少明朝某王爷从江南带过去的正一科。因为明代统管国家祭祀的神乐观都是正一道士在打理。而他们用的不少就是周祖的《大成金书》。此书本身就是对南宋《灵宝领教济度金书》的继承。所以现存全真科仪有一部分是来源此系。正好就是东华派的哈。乱穿竹简暗合机。

宋元时期,早期全真并不算重视科仪,都以炼丹为主。所以具体全真用的那部我们也不清楚,但是不会超出宋代这几本类书里的东西。七真中,王祖玉阳是除了邱长春以外,以斋醮闻名于世的。具体行的啥法没有记载。但以三洞教法衡之,只有可能是灵宝一脉的。或者这样说,灵宝法是所有现存道教科仪的核心。这样说应该是没大错的。

而唐代以及唐前的科教三师是现存斋醮的源头。陆先生总结的斋法更是如此。再往上就是汉代经纬之学,先秦礼学,三代官学了。

4.正一保存相对完整些。但多在民间,问题不是不完整,而是夹杂了太多民间因素。和民间宗教混成一团,铁牛之类遍地都是,而且都是道门中人再用,哎。具体清代娄先生整理过一本。仍续用中。上海江浙都整理过科仪本子。而港台海外学者也整理过,往往把民间宗教的一些科仪和正一科仪并列整理。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因为有些早就分不出来了,有些他们分不出来。究其根源最多,只能上溯至明代。

5.飞神谒帝,这几乎没人能真的能完成了。古之真人,元神现出,上奏天庭。后来的宗师都是在地上以步罡等等为助力,辟邪出神,破罡上奏。需要各种辅助,还要明了天门开合。当然全真简化,把这方位当作固定的了。真人和后世宗师,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但就以传达来说,问题都不大。但商量办事,具体事宜操办,差的很远。今天前者已无,后者,办法不算失传,但几乎没人可以全功了,或者说很少很少了。至诚专一才有这个本事。但有几个道士还知道专注呢?呵呵啦。不过即便如此,见到的大都是使者传递。往往是袍角手臂,或者只是知道有人接文,各个主官都见不到。神气修为太差。根本进不去。此法虽未失传,但没人能竟全功。日久也必然失传。至于全真根本都是先传邱大真人,再由邱真人府转送的。两回事了。具体没法给你们讲清楚。反正全真高功必然是龙门拨职就对了。

最后,你们真的想做高功,一定修诚,德行要好,内修绝对是核心,最后要勤学,然后方有可能是真的。哎。川大张泽洪先生写过一本道教斋醮的书,其中称斋醮为道教礼学,此言精也。可以找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