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叔本华和王阳明的思想有哪些共通之处?

目录

谢邀。

真要讨论考察,首先要厘清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定义还有其能够追朔到古希腊的哲学渊源。这是一个足够写篇论文的题目了。然后还得了解心学的背景语境渊源。以及这两种语言表达的各自内涵。才能讲对比吧。中西对比的前提是两家皆通。这其实比想象中难的多。

我们这里就是大概聊聊,不敢深入,因为正好给学生讲过的格物与此相关。

一,岩中花树。

首先,我们得先看阳明心学和这句问答前后的语境。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有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岩中花树是心学成为显学后,一个聚讼纷纷之事。我们不是哲学家,但心学也不是哲学家的专属。我们确实有自己的看法。

王先生答案就是在回答格物,在讲的就是格物的过程。这个是写给我学生的。

首先,这里面容易出偏差的就是同归于寂。此寂在这里不是寂灭圆寂之意,而是道德经中寂兮寥兮,湛然常寂的寂,《易》曰: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寂。更类似于《中庸》未发之中。而未发之中恰恰是生机无限之时,也就是给下面明白的色彩打底子呢。这点熊十力先生貌似讲过生生之寂的,有愿意深入的同学可以去查查。而王先生在世之时,对于佛教的空寂虚寂有不少论断批评之词,传习录上多用虚寂表之。可见王先生的心学和佛教所言之寂却有不同。寂灭之意和此处完全是两种不同路,此学深入生机盎然,确实是华夏之学。只不过王先生有些后学未足深入,另作他言而已。外人往往因为不知寂字被置换了含义,造成了不少误解。

其次,主客未分不同于主客双亡。这话开头并没有直接回答的原因,就是不造成主客对立,或者不简单确定第一性的问题,因为心学实际上并不认为这个世界是心识创造的。但承认认识需要交互才可以。言下之意,反倒是有一个实体外界的存在,但需要依赖和主体交互才可以被认知,他是在讲一个认知的过程。所以压根没有回答山中花到底在不在。而是在讲,你没有看时,人我不交,皆处其寂,或言各处其中。这种答法非常讲究,是个动态的描述,未看则寂,来看则一时明白,再到知觉花在心中,心外无物。其实可以看出心学的实质,并不是唯心的。而是动态描述认知过程的一种学问。心外无物,描述的是认识的关系,是超越唯物唯心简单对立的一种方式。也能看出王先生的境界,绝非俗儒断才可比肩的。

来看,则人我相交,则主客相应,这是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交互的过程,也就是山中花传递到心中之后,心里的花的形象明白起来。心中花和山中花到底差多少,才是真正儒道的功夫所在,而不是说否认山中花的存在。王先生对于友人所言自开自落,于心何干,并没有回答的道理就在这里。若是答了离心亦在,就会陷入你咋知道这个问题里,最后纠缠不清很有可能就是偏空或者唯物唯心乃至唯识。这不符合王先生心学的出发点的。

最后,心外无物。知此花不在你心外,这就是选择落脚点的问题了。心成了他的支点,但不代表,万物由心而生,这种以心为支点的华夏学问,并非没有,但不能一刀切全部划到唯心之类。这种其实也和佛教的方式大不同的,只不过后人不治深学,不知华夏对于心性情感魂魄的研究理论在哪里而已。就杂混而谈。这话的意思是什么?此山中花由心而生吗?非也,而是山中花终究需要心的扑捉才能被感知。主客未分是为寂,所以实际上山中花和心中花不是一花。但山花无人看,也无意义,故曰此花不在心外。儒家比较实际,具体的意义对他们很重要。故有此说。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终其一生,阳明先生都在强调一个主体性的问题。主体存在才是万物意义的支点。
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一语道破。



没有交互,天地鬼神在不在?在,但的天地鬼神不在。这才是心学落脚之处。强调主体才是万物的意义,而非心识是万物的起始或者基本构成。所以讲心外无物,不等于物由心生,这是全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这是门实践的学问,是一门从头打破主客对立的学问啦。才有知行合一的认知。真的需要耐心参学才会窥其门径。心外无物的表达,就在于主体性是万物意义的关键。这点是非常符合时代进程的华夏学问的扩展。

别趣:
其实我们对他的学问并不是全部同意,或者只是认为此学可以入门,但深入仍有不足,而且容易上岔路。其后学有不少就是这类。他归纳的心体常寂,实乃我们所说心之未生,所以异名同实。而这对我们来说是基础,后面有很多深入的内容,比如说山中花其实可以看过来,这就是采气了。常人没有体验而已。比如说布气成像谓之圆光,无非也是此学之深入等等吧。但对于他主体性的把握,非常佩服,也很有借鉴意义。所以也尊阳明先生为同道前辈。而非外道异学。当然我指的是核心,而不是一些边缘的东西啦。

我们自身的学问不在这个命题上下功夫,淡然处之,别出着力,此意亦明。自然别有妙处。但心学终究是儒学之一大分支,考其根源特点,是从格物中,从华夏心性情感之学演变而来的学问。底色没有变。而不是常有人说的是学习禅宗等等,阳明先生对于三教的态度,基本是批禅立学,他自己说过的,仔细深入读《传习录》,会明白的。他想要心学无所不包,直通大道。所以有融汇三教的趋势,这点也是有的。更多是时代造就,不予评价为上。

二,表象与意志。

首先,叔sir用表象来规避单独从客体或者单独从主体出发解释世界的偏颇。这点前提是承认主体客体的对立。这和佛教根尘,能所并举并不完全一样。但是类似的道路。在对立中寻找出路。因为虽然出发点是主客皆包,不过落脚却还是意识。但双亡和皆包也不完全一样,这与未分也不同的。所以双亡,皆包,未分三者是有交集的三种根基的学问。不好一言蔽之都一样。在真正修学推衍的时候,这个区别会在有些问题分歧很大。而且主客对半分的概念在佛教里也不被认可。不过叔先生在消弭主客矛盾的切入点确实是主体的意识。这点倒是类似的。他认为,表象就是意识上的最初事实。即包括主体和客体,而两者都是同时对立的。

至于他把表分为直观抽象两种,我们就先不讨论了。

其次,意志并不是我们平时汉语中的意志的意思,更非华夏经学等传统学问下的意志。意志上帝信仰这三件事是中世纪讨论太过的概念,就和中国的性命一样。要是单单考察一遍,都能说三天,我们还是略过吧。而且真要搞明白,还是得从理性主义到非理性主义说起。我真的懒得打字了,也忘的差不多了。咋们还是接着上文接着讲叔大爷的意志吧。他认为主客一半一半,但是主体起主导作用,一切的一切的支柱就是主体。这个主体就是人,人即意志,或者说人是行动和实践的主体,而受到一定动机驱使有一定目的。这个背后的东西,就是意志,是个非理性的东东。这样大家就能看出叔sir对于世界的解释落脚在表象和意志的原因了。他们给这个世界找一个统一的解释。那么对于叔大爷。这个统一就在于人与万物皆统一于表象和意志。

说到底,还是把主客归结为人的意识或者意志的一种方式。只不过这里的意志更多是非理性的范畴,这些语境全部是西方下的,和我们意志并不是一回事,我们意是意,志是志。和心有各种关系。但不可否认这两者确实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我们没有把意志作为受力点,所以没有那种复杂的讨论而已。这个无所谓优劣。全看格物之所依。


三,意何比之?


其实应该由题主来仔细比较下,我们才好继续发言。
我简单比较下,抛砖引玉。^_^

1.先找等价的支点。

表象作为意识之最初事实,是不是和同归于寂之寂,或者未发之中在某种成度上等价?虽然中寂未发之意不单单用于意识心体,才是儒学之要,但这里毕竟是阳明心学,或可与表象这个概念比之。但明显一个主客未分,一个主客对立皆包。这需要仔细深入才可以论证,如果真的可以被论证有某些等价的话,确实有些东西可以比较。言与意的关系,在翻译过程当中失真多少,我真的没把握,我毕竟读的是二手翻译材料。相对阳明先生之学,对我们还容易些,毕竟一脉相承,虽说别有枢机,但没出学问的根底。

2.还是有两点不同:

前文大概已经说过,这里就在总结一下

----对待主客问题上,叔先生认识到偏而不全有问题,所以要新设立一个表象的概念一统之。并用意识说明,但其立足点还是承认主客对立的。阳明先生却深知主客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作用才能成用,所以在表达上规避了对立的方式。这点可以视作一大不同之处。但是不是殊途同归,不知道啦。^_^

----在表述上,叔大爷明确给出了定义,然后用定义进行了抽象的推导。这是西哲的家法。而阳明先生恰恰深知精确抽象和真实相比往往不足,抽象提炼必定少很多有机成分。所以才会用一时明白来表述山花映心之实。再用花不在你心外表达我们认知和环境的关系,以及或有的缺陷。这种依赖语境,不甚精确的表达往往需要积累功夫于其学才可以理解的。两种模式截然不同,西哲的方式往往在于要超脱语境,泛泛皆准的普适,所以非常在意精确和推导。但这并没有真的简化问题。而往往衍生出其他的问题。而依赖语境,积累而达意是从庄子得意忘言以来的中国传统。这种看似不精确而简练,但是信息量更加贴近真实,但最大的不足,就在于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理解的。至于总是贬低中国学问的西哲爱好者,没法理解中国古人这样对世界的理解,

3.无论两位谁的理论,都不能简单表述成:“看即有,不看即没有”或者“物由心生”的简单唯心关系。而对于看本身这种感知,叔先生理论里更注重于动机,也就是他意志概念中重要的环节。而对阳明先生,“来看”并无特意强调动机吧。这点精微之处,貌似也是中西文化的区别,我们功利动机性不足。来看也许就是好奇,也许是为了美景,也许就是岩树山花闯入眼帘。动机与否和这个自然过程相关性不大。

4.但有一点无疑是相似相通的,就是他们都是立足于主体意识,或者心上为落脚点。这点或许可以比较比较。但我不觉得意义太大。原因还在于皆包和未分这个核心概念的区别。街边大爷说西瓜冬瓜都是瓜,这话没错的,但意义不足。

最后。我还是建议,不要贸然比较,两家都是精深的学问,不是简单的知识,而是能力积累才可以达到理解全面的程度。翻译过来的经常有走形的可能,单单看这些二道手的书,三道手的文章,并不敢保证理解叔本华真正的意思。而心学又需要大量积累实践功夫才能切入其中。泛泛比较,恐非其意。而以一学格另一学,往往会出现肢解谬误之错觉。再逢自大骄狂之辈,只怕就会妄下断语。而且只是拾人牙慧是没法比较的。所以还要有比肩他们的学养,对于世界的认识足够深刻。所以在没有积累,能力,学养之前。还是打住。那些中西比较的东西,若是工夫不够,往往是硬套。流于肢解表面。

世间学问无穷无尽,哲人圣贤各有其学,但并不见得和修道是充要的。所以有涯无涯还是自己分清楚的好。找个可以修之于身的就好了。

关尹子曰: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坏一。
斯意尽也。
-----------
@鼠熊
我还是建议不要贸然去比较,这些都是精深之极的认识,不治深学,全凭感觉实在难以断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