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古时候编创神仙体系的道士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态?

目录

谢邀,神仙体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原来答过一些。很多事情没法子直接说。还请体谅。下面写的就当小说看吧。哈哈
至于所问两位先生之作,一部分是整理,一部分是感知而得。到了那个地步,自然知道咋回事。我大概写一下,帮助题主开开脑洞吧,我以后就按照这个套路写小说。哈哈

一.神仙名实:神道设教。立俗施事之用。善用名实之变以为教者,无过于神仙。是不是这样排,当事者并不会在乎。因为那是给人看的。有些位巴不得人不知名而无扰,甩手掌柜基本是神仙们的态度。没办法,这路本是隐士所宜,故不愿居其位者,实在太多。神仙号多而隐密,世人不知,常以为是多人,那就随他们去好了,反正道德不变,能行教化之责,完成就好,真正的高下根本不是人嘴能够改变的,纯粹基于修行的高低。而争一炷香这种事从来不是我们的需求。因为绝大部分的神仙不需要人间的信仰。这与需要祭祀而存者完全不一样。所以隐士隐名,小众俭己,不争无事是从道者的原则。有名的有多少是托名?活雷锋那是我们的传统啦,大家都商量好了,要是有人问,都说是那谁,因为他抽签运气不好,该着被人念叨啦。而后来,很多那是为了好办事,上上下下都用名声最大的唬人。所以从明清以来很多草仙又托这位或者几位的名声,抑或干脆为了顺应老百姓的口味,把小说传说中的人物安在自己头上。所出之乩文多不胜数。事情办了就好,谁管谁是谁?这基本就回答了王兄私信问我的问题。这个问题说到这里已经是极限了。再说下去,就热闹了。下次有人问,我一定不答。

二.神仙谱系:真实情况是存在教门与朝廷,这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三清祖师是教门之祖。就像学院的三位创始人。且道不居故位帝先。门下弟子多有在天庭任职。还有很多在所谓的洞天福地修行。有些仙人散真也在人间留下教法。而天师道,古灵宝道,上清道等等三洞之教都直接出自三清祖师门下。故也称三天之教。时过境迁,发生了很多事情,总而言之,降本流末,就成了当今教门。

三.神仙时代我们的文明是有断层的。而且不止一次。甚嚣尘上的修行理念也随之有了扬弃。世传之教往往受到时代的影响,先辈们立俗施事藏道于时中。但后生常常迷于文辞而失其真。贪图名利而惑坏教法,这种事情时有发生。所以,不同时代,为了统摄教化,会有不同的神仙体系出现,这不影响实际的干货,能破除迷雾方有拾阶而上的路可走。所谓应物不迷也。至于每个时代都有一些名声不同凡响的修行者,修行方法,修行理念,修行教门。这些就是要破开的迷雾,真中有假,假中藏真。名实之关不过,一切都是瞎掰。所以明理第一。庄先生有言:“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能见天地之纯者,实为修道之材,天生的极其稀少,就不用想了,所以建议绝大部分在这路求索者需要先返诸子而见大体。大浪淘沙本是道门理念。宁缺毋滥。

四.先辈态度:
对于先辈还是应该给予敬意,修道者是求真者,我们不是评判者,人家的对错,先辈的优劣,实在不是我们应该讨论的。我们也不需要“客观”的肢解先人拼凑历史。我们没在那个时代,并不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或者这么多年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保持沉默也许更合适些。其实即便面对面,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评论别人?这个毛病人人都有,我也不例外。写在这里也算是自省鞭策,与同道共勉。道门以谦让为尚,中华是礼仪之邦,文明古国。尊重并不是因为他对错高下,先后长幼,更非其名大财丰,位高权重,有礼无礼,善恶贤愚,有无修行,而是本来应该如此。真正尊敬发自内心而非虚假的形式。所以诚而有礼,大概是修道人第一该有的态度吧。坚持做一辈子,必有真仙来度。修其诚,修其德,才能修其真。

五.师徒传承:
生者,道之别体。三清祖师门下东华帝君尤重此道。教化即是文明之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的精髓,也在于生教合一。儒之兴盛皆因此故。这片土地是不一样的。这点也是为什么浮屠借华夏续其教法。师徒传承的根本不在于谁找谁,而在于志同道合。能托之以道,必能托之以性命。师徒的关系更像道友,尊敬与否,并不在简单的形式,而是由内而外的,出乎真心而行之于礼。师父认可徒弟的关键,就在于他有没有这个资格继承这份宝贵的传承。师父走过这路,知道谁的问题在哪里,能够善加指点。但是徒弟无志不求,自满自大,资质再好,也不会来寻。世人多传,师父找徒弟,你要是不过总角,还算有的说,少时洗经伐髓,修道容易很多,但是现在根本没有这种事情了,所以成人求道,难在明志明理立信持之以恒。
而今道门多有一收徒弟就成百的,简直是哭笑不得。又不是黑社会,要那么多人干什么?一个徒弟一份责任,徒弟有错,师父担待一多半。有修行的谁敢乱收。全真自清初昆阳子以来,以戒法为教法,而至今方丈不肯放戒皆为此事。初真不守,如何敢授中极,中极不守,哪能授其天仙?一口气三坛已然不妥,若是戒子再不尊戒法,可想而知八大师得担待多少。所以不放,倒非怕死,而是恐戒法失其精髓吧。世人只见出书作报告演戏吹牛,谁知其中水深浅清浊。明明道缘深厚,却谜于世间之有名。可惜。戒法传承,传者不真行,无戒行在身,根本传不下真东西。传个形式,那就是名存实亡,自古教法失传皆乱于人心,实不鲜见。不行就重立,不然为什么教门林立呢?言清行浊不言道。名不坏实。可传圣道。我在老太太那里第一次穿道袍,她亲手给我穿上,我也在人天教主的牌子下磕了头。所以找个机会总要把这公道话帮老太太说出来。还上这份情谊。看得明白的人也望你能闭嘴不说其中原委。也希望全真一脉能够真正保有教法,百代长春,实而不虚。也不枉历代道人之心血。

讲故事的时间到了:
关键词:南阳玄妙观。五子登科。
玄妙观是全真的十方丛林,地处贯穿南北之要冲,彼时,一些前辈欲大振玄风。谋划多年,欲举五位年轻道子为世间修道人之表率。所以要先受他们五人三坛大戒,或者说只给他们五人先受戒法。再叫他们五人到处开坛传戒。一番雄心,结果还是发生了很多事情,最后自然天不遂人愿,并无轰轰烈烈的各地放戒。南阳玄妙观已经破败,只留一位南无派的老人在,另一位坤道不知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