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在中国,佛教和道教的差异在哪里?

目录

谢邀。

1.用唯物唯心很难去界定宗教现象。

所以说道教唯心是一个误会居多,我们一般讲唯气而已,也就是不同于佛教对于世界本体性空的解释,我们有气这个“物”作为解释的基石。这种观点从三代先秦一直延续至今,才是道教的本底。都说修道要修心,这只是人操作层面的东西。而不是本体论上的认识。就好比你造汽车和开汽车强调的东西不同。讲修心,是因为对于人来说,心为君主之官能,为气之君,调心能静气,真气自来,但反之,君无民则无所君也。民为君根,后世不明其理,一味言心,而失民本,早非道德本意。调心养性不过相当于开车不要没事就“路怒”和平稳驾驶类似。但汽车本身制造与怎么驾驶之间并不能完全等同。华夏自古是研究汽车制造后延伸到怎么开汽车的。这是合理的,驾驶系统在造车系统内。而不是以怎么驾驶去解释汽车的构造。

所以说,我们和唯物最接近,都是承认外界有一个客观主体。只不过这个主体千变万化,又同时可以解释精神现象和所谓难以理解的各种“超自然”神佛鬼怪等等。那么在道教视野下,没有唯心是造,没有万法唯心,没有超自然。如果有这样讲的经典,往往在强调人这个层面可以感受接触到的范围。在人的范畴内,心性的修养确实占很大一部分,因为人心日重而已,才不得不强调吧。但这都是在人的小圈子里打转转。先秦道家诸子都是从人的小圈子里出来的,回到了自然之中的状态,我们称做由人而天。在这个自然语境下,研究的是造汽车,自然是咋回事,啥规律,我们怎么做,压根没有唯心的说法,所以往往被现代人(中国特色的)归结为朴素唯物主义。


2.华夏自古的修行要靠自然,我们以自然各种气为根本


那么自然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不离的环境,我们更加注重和自然的关系。对人,更多当做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重视其自然属性。而佛教更注重以人的心愿心识心气修行。对于外界世界只认为是心造,因缘假合而已,所谓缘起性空,就是不承认有任何客观存在的实体,但又要给出一个本体论解释造作出来的理论,所以实际操作层面多以心识为本为主程度修行手段。所以从本质上,从方向上看,他们的重心就在人心上,人群中,在于人的信仰多寡。无休止的传教背后指明的是一种真实需求,就是靠人多寡,信仰诚否来修行。那么传教力度决定他们真实内涵的高下,这恰恰和现在的商业社会结合的很好。很多理念行为一拍即合。所以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商业结合到了严丝合缝的地步,据说现在有钱人经常能接到承包寺庙的招标书。还有放高利贷的。不知释迦王子在天看到这些事情,会不会一句方便即究竟了事呢?如果是,只怕也是个假货啦。^_^

剥开不同表达,佛教不过是另一套语言体系下的神道。是靠着人的信仰,收集自然中人这部分气来构建自己修行的一种体系。那么他们修心自然也会有一部分自然之气在身上。只不过沾染了他们认知而非纯净之非天然而已,因为不管他们如何自言涅槃六道之外,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那么他们的行为同样产生了气。所以在我们眼中不过另外修习的异种之气而已。所以才会在历史上尝试着被纳入道教体系。本质上讲,就是外道神明自称佛和菩萨而已。^_^就和音译的搞得一样。

反过来以这个视角来看,道教修行则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保持了以自然为根基的修行思路。那么亲近自然。第二部分,是以人和自然交互为主导的祭祀体系的变形。也就是以人的力量补充自然神灵能动之力。所以我们特别重视土地山川四渎风雨雷电之神。这和自古的蜡祭一脉相承。所以道教传播信仰,往往在传播人要爱护敬畏自然。而不是对于人为发明的什么理论,觉悟圆满的自大进行崇拜。但最后这部分受到佛教的冲击,也逐渐变成以人头为修行根基的体系,而忘了自然神灵本身的自有修行。简单来讲,第一部分,叫做仙道修行,第二部分,叫做神道修行。现在仙道太难,自然条件要求太高,几近没落。神道也有大量被外道干扰变形的形式,逐渐变质。所以道教的没落来源于自己不知道在干什么。再有的一类情况,就是以传播道教为名义做一些事业以此谋生,和修道登山无关。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粉饰以文化而已。


3.距离产生美。太熟悉的东西自然不重视。不出问题不得重视。

要不是雾霾越来越严重,饮水卫生出了问题?有谁会在意我们平时的分秒不离的空气和水呢?平凡简易无处不在,不可或缺,所谓道须臾不可离也。其实不被人重视,民不知有之,原本就是华夏先王们的境界。不知有帝,上古治世也。我们每一秒钟都沁在这个自然环境,呼吸代谢,这些都是自古华夏生灵崇拜自然神灵的真实原因。是一种守根护本的体现。

人心喜新厌旧是不守其本之后的必然。是人心越来越厚重,越来越自以为聪明,欲望越来越繁盛之后的必然。今人总说向外求,其实不是向外向内,而是向上向下。守根是向下使劲,往上长,那么重民而君自清。无为不以强作之心扰其气也。但后来人心日厚,心识造作纷起,各种以调制心的方式来控制气的思路成为主流。而佛教恰恰是这个时期转型成功的。针对厚重纷繁的人类社会性专门做了各种药丸。所以实事求是的讲,佛教适合社会性的人。各种传销形式的大坑无非是因为人心欲望太贪婪才会掉进去。操作人心的恐惧和贪婪是宗教的惯用手法,也是他们最重要的法宝。但我们一般不肯用,不得不用也是很克制的。这种东西在华夏神道设教中是针对最差情况,最次的人群,最糟糕的时代才会出现的,所以佛教和宗教大兴之时,只能说明上面三点出现了。

崇洋媚外是不守其本之后的必然。这和他山之石完全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也不是实事求是的真的说明外来的东西就是对的就是好的。因为在没有认真研学自家东西之前,压根就是想当然,任由社会舆论左右自然真实的一种表现。无根无基自然如此。


4.息息相关而不自知。

一来先王之道就是这种趋向的。最后隐于无名。世人不知。所以放任下面的事情发生。这和上一点类似,不多言了。

二来,我们的传统,我们的文明的实际内涵在不断的被各种说法改头换面。不断再被替换意义。还好我们这个文明特别重视记载,不然的话,很多东西完全不会有人知道了。都会被置换成莫名其妙的说法了。佛教在传入中国时候,在翻译,在造作神话故事的时候,不断地再重新构造替换我们文明中被重视的部分。很多节日明明气历下的定制,却替换成佛菩萨们生日,印度的故事,这种置换在上文讲的更加适合社会人传播的推动下,不断消解原有文明中的干货。导致了后世子孙根本不知道古代文明中的有意义部分。愚民之甚莫过于宗教。和一神教直接以血腥的方式消灭古代文明,貌似温和的宗教不过是以渗透的方式不断覆盖扭曲原有的文明。但话说回来,老百姓啥都知道真的好吗?

所以乱世宗教兴盛的前提都是民智大开的时代才对,过而犹不及,才会有反动。那么宗教应运而生。所以我们也经常把自己藏在其中,看情况决定以什么方式来完成要做的事情而已。

有些人希望真实,希望自己亲自登山。而有些人只想过的好,这些都无可厚非,那么喜欢幻想的人,是有权利靠吸食药物生存的。我们没权干涉。所以我们对宗教的态度是比较温和的拆解而已,而不是激烈的对抗。能够起到一定限制,达到一种平衡就可以了。但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文化,大众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基本被宗教裹挟,基本被准会道门的说法裹挟。那么自然要与以制衡而已。


5.儒家不是宗教。

对于鬼神的认识,对于祭祀重视不等于是现代学科分类定义中的宗教或者原始宗教。儒教的说法自古并不多见,一旦出现往往是以儒家为教育的意思,而不是现代的宗教意义。今人所说的儒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社会以及学界反思我们为啥被动挨打时候的一种思路。认为西方文明的强大部分来源于信仰,那么我们应该把儒家改造成宗教。但这个想法还好没有太多人支持。一个世俗社会为主体的宝贵在近二十年的国际风云中更加凸显出来。儒家还好是个世俗的学政体系。否则文明撑不到现在。早就完蛋了。原来写过。大家可以去看看。现在儒家和政事的分离也是件好事,回归纯粹些的学问探讨才是当务之极。而儒家above all,真正带给我们的是学习教育乃我们民族文明根本的理念。

夫子之德,就是万世师表,以学成圣。但学习教育是允许各种声音,各种不同的学问并存,可以互相磨砺,讨论,共存的。总体看来不是那种一言不合就以神的名义灭你的宗教可以比肩的优势文明。不能以一时之衰退的现象就全盘否定。但要是被改造成了宗教,就彻底丧失这其中的活力,而且后世子孙更加没法看到先贤的原来面貌了。但这不等于儒家对于制造乱象的败世之学就一味容让。夫子还有诛少正卯呢。所以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谓之周而不比。这恰恰也是华夏文明的一大特点。有原则的灵活造就宽容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