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在成都青羊宫和青城山上清宫的三清大殿内,除供奉“三清”外,两侧供奉“十二金仙”,这符合道教的教义吗?

目录

谢邀,正好假期即将结束,要暂别一阵,算是和朋友们的临别帖吧。
先说点题外话,武汉归元寺有雷祖殿,在山门右手边。江南老太太至今叫雷祖菩萨。北京西山龙泉寺山门往东平行七八米处也有明末清初一个修行人小殿以香火祭祀。因为不能拆的。呵呵。这是两个比较有名的地方,大家可以实地去看看。这种事大江南北屡见不鲜。是时代造就,不好一言弊之。

张兄邀请的问题基本都是大泥坑啊。瞧瞧上面的答案就知道了。不过这确实是道教自身教义延伸出来的一个问题。题主的问题就得从以下几点综合考虑。具体是不是合适,得从具体衡量,不好主观臆测。我大概把原则一说,有需要的朋友可以慢慢看:

1.道教教义源自道家思想,是将道家思想实践于自身并延伸至其自然&社会职能的存在。一般不看说什么,而是看做什么。不取其名,而取其实。这大概是道教最大的教义之一吧。
道士以内养冥通为教化,内养是实践于自身,而后冥通无形。这有个说法叫做正己化人,神道设教。根本是自身的德行修为,后能通无形,平衡阴阳三才,随俗就事,应物不迷。所以基本上遵循的是史记对道家的判语,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精神专一为内养,动合无形为冥通,赡足万物为平衡三才,立俗施事为随俗就事,无所不宜为应物不迷。若要立俗,身必不俗,不俗即仙骨。处中抱一方能制外而为天下式,应物不迷而无所不宜。
不俗即为不被虚名所迷,不被实利所惑。此为入门之根基。虚名即虚言,即粉饰,即夸辞。无论是人我神佛,一样破其虚,取其实。这是一个正经道士的必修功课。说白了,不看你说什么,就看你做什么。还要看效果。所以说破大天也没用。当言为行时,言才是实。才不虚。规矩就是言清行浊不言道。因为你做不到而去说,只能是以虚词祸害实质,以名坏实,道者不取。

2.神仙信仰,便是遵从此理而展开的。神仙并不好名,而以道德立身。道是其内涵义理。德是其所为所掌。重点不在有多厉害,而是他在这个自然界和人间所代表的道理与其所掌管的责任和功能的相应。这便是神明的实质真名。原来的上清宗坛所供虚皇仅是一个牌位,所谓祭神如神在也。祭祀的不是泥胎形象,也不是名号,而是这形象名号所代表的德行实质。但凡道士修行,必要过此虚妄之关,早晚课中的诸真宝诰大都描绘的是神仙的功行道德,而非简单的崇拜。与神明沟通,不在于你念多少遍他的名号,而在于这个过程中你能否知其真名而从之。故读经念诰,非诚无以达。无诚则无道。走走过场,过嘴不过心,背得再熟也是事多而功少。同理,神像再高大庄严,但是没有实质依然只是铜体泥胎。建庙必在庙地,装脏必置真经,开光必动真心。内外相合,神明乃降。并不是仪式的长短复杂而决定,不过是繁复能从侧面表现出一种诚意吧。高功法师如果德行修为不足以触动被请神明,一样仍是过场或者是别的代为掌管。这种事也不算少见。

3.随方设教,神仙&道士的搭配,无非是平衡三才,兴行教化这两点。目的很简约,所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形式的道士和神仙系统。这些表面的不同,并不代表实质功能上的区别。关键要看1.所立之神实际道德,2.所属道士之躬身言行,3.神德人行是否名实相符,能否满足以上两点。满足了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不满足那就是所谓的黑庙老板庙或是阴庙淫祀。日久则为祸一方。

4.何为道士,从道之士也。以道为宗,以德为教。道即是理,德即是行。士者,四民之首,学以居位曰士。说白了就是有社会功能的知识分子。世上没有不读书明理的神仙。也没有光说不做的神仙。若是去看古时神仙传,高道传,八成的都少通儒业。所以真正神仙高道不少都是大儒反身修道而成,而非乡愿流俗可比。有志于此者,不可不知。并不是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大通坐忘齐物心斋不对,而是人需要一步一步走到这个境地,类似小学生不要去学博士生的方法。尤其当今社会浮躁,知识繁多,周览方能绝疑,绝疑则能笃行至道。神仙与道士的本质皆在自身的道德修行,所以道士是求道成仙这条路上的低阶吧。

5.俗神淫祀
俗神不等于是淫祀。俗神很多时候是为了随顺当地信仰而立,无非是为了平衡阴阳。用香火祭祀保住一方平安,化解阴阳怨气。所以大小庙里也会经常有各种俗神。一切要看上面说的几点是否做到,而非一帮子打翻所有。有些说白了就是需要香火修行的,只要真行修道,做道士助其一臂之力并无不当。淫祀,指的祭祀不当。不合规矩。《礼记.曲礼》谓:“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说白了就是借神之名而无神之实。祭者,际也,人神相接。人心太贪,所求无度。其心不诚。相接则过,过则淫。是谓淫祀。这类严格来说都是淫祀,不过现在的宫观庙宇又有那几个不是呢?迷信即淫祀。外国人说中国人迷信而非信仰,只怕也不是完全没道理的。

6.宫观寺庙
修道,原本并无固定场所,本是隐士所好。山巅住古洞,林间伴清泉。茅屋草舍,观星抚琴。天师道后,聚而习道,则称芦靖,基本就是静舍。后来取俯仰以观,观星望气,精思存妙之意,修道者聚居之地被称为道观,其后因为李唐尊崇太上,则称宫。而从一开始的庐静到后来的宫观,祭祀的功能一直存在,只是其内外开放程度不同。收摄范围不同而已。寺庙其实是古代官舍和祭祀的地方。《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两者都是具有官方性质的称谓。因为某些原因,这词语的真实意义基本被换掉了。不过也无所谓了。而后世修道从宫观寺庙开始,而非结束。住观,无非是初学所需,并非一直需要如此。一个宫观寺庙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就是学堂。一个学习修道所需知识和养成生活习惯的地方。而非现在这种香火事业名利所在。道教不如佛教发展的好,皆因教育不成系统。

7.小众之妙
大道不会绝,也不用人来弘。众人求大,吾等取小。众人求多,吾等取少。看似的迷雾,实际的门槛,能破开迷雾,必然入门之才。在这条路上会走得更远。迷糊的就自去迷糊。挣钱的就自去挣钱。不妨事的。我们从开始就是小众的小众,边缘的边缘。这样的状态很好。不用大张旗鼓的去宣传,也不用和旁人去计较。这个世界总有我们的存身之所。

以上

Ps
小道散心已毕,暂别此间。日后再来。几位朋友不用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