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女德馆」应该存在吗?为什么会存在?
推荐这个帖子,这姑娘很好玩,哈哈哈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什么样的?
-------------------------------
谢邀,不知为啥邀请我?难道您知道我原来给女子XD班讲过课吗?好吧。我去过一次再也不会去。别的什么女德班没去过,也不知道具体情况。我就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下吧。
一切要看里面学什么怎么学,内容为王。
1.办班目的心态
小部分是真心觉得好,应该做;一部分为名,先名后利;一部分为功德的,却不知无心而为是功德。
2.影响有多大?
不讨论的话,也许很多人都没听过。传善不传恶。
3.教学取舍
正己化人,取其实去其名。
4.取缔与否
不在其位,不言其政。
补充:
1.三从四德,出自三礼中的仪礼,仪礼记载着周朝的士礼,也就是说并不是人人都合用,儒家是私学兴起之后,以礼为根基,所以特别强调这些纲常。宋后处处僵化迂腐,弄得全天下人都一样,最后导致维持了两千多年的体制崩盘了。
很少有儒生真的会从自然需求的角度来探寻这些礼仪的内核,更别说现代人还有这些吹泡泡的大师们啦。真正的古老的规矩都是有其根源的。不去弄明白,只能继承个皮。
三从,来自人的自然需求。古人认为男女有别,男阳盛,女阴盛。阳气生升,阴气敛藏。古时人少,不像现在城里人这么多。人气不足。所以
少女阴未全,须接触成年男性(父亲)的气息得到保护,避免一些没有必要的身体心里问题。
出嫁破身阴未全,须和成年男性(丈夫),调和阴阳,维持生理和心理需求。
老年阴阳两弱,须要多和儿子孙子,少年少女在一起,得到活力,可以健康长寿。
这是三从的来处,至于后来怎么变成男尊女卑的,从属性的道德规范,应该起自宋代,僵化于明朝。其实汉唐的女子都蛮活泼的。
三从这名词被人祸害的连我听了都烦,而且时代不同,可以根据核心的内涵调整。
与其说三从不如说三亲
父母亲孩子,无论男孩女孩,尤其现在的小男孩也一样,父亲的存在不可或缺,父母再忙也要多陪陪孩子。这关系到孩子的成长。
夫妻相亲,家和万事兴,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并非不可能,世事多难,夫妻背靠背度过风雨,孩子也能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长大,这点对于孩子的世界观,性格,人生道路的选择尤其重要。要不别结婚,结婚就要真的负责。无论男女!
孩子亲父母,双方父母年老气衰,夫妻应当都尊重赡养,常去探望。尊老没错。
四德,是人德,自古是根据社会情况发生改变的。古人的礼不能用在现在,而且那些是士礼,现在已然没有士族。不合用了。
具体指的是德、容、言、工
说白了,是品德(心地),礼节(接人待物),言谈(言谈举止),技能(生存生活)
这个学习些,对于现代女性的生活,职业,生命质量,孩子成长都有好处。但是关键这些班里灌输都是些什么东西。
2.正己化人
教育是文明的根本,但是教育方式却大有不同。
我接受的教育是身教,自己做不到事情,不要去说别人。言清行浊不言道,是规矩。那些自己做不到,到处给人讲课的是祸害。
3.男女平等而有别
男女平等而有别。身体构造不同,心理过程大异,习惯上也不同,那有一些不同于男子的要求也是正常。就举一个例子:一般女性会有比较爱说嘴的习惯,这个会造成很多麻烦,给别人,给自己,给家人,如果能够切身感觉到不对,刻意去纠正,没有什么不好。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