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如何学习专注?有什么具体练习方法?

目录

谢邀,好多朋友问我专注专心专一的问题。我不一一回了。这贴里仔细说下。
这是这两篇的延续:
如何修道?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气走督脉,过玉枕关的时候很恶心,怎么办? - 知乎用户的回答

这篇后续:专注@执着@立志 - 博山炉 - 知乎专栏

兼谈佛道两家专注之异同。最后是百字碑前面一部分相关。不需要看太多细节的同学,直接跳到最后环节。

相通之处必然是有的。专注则诚,专注则清净,专注则为无为,专注则不起一念,专注则为活在当下。不起一念是某些时候静坐的要求,平时我们不要求这样的。而活在当下,是不想以前,不想以后,手头有啥就做啥,但是佛教延伸进去,而把专注集中在时时刻刻的心流续念上而非身心整合应事上。这是他们以心识为转世轮回之本的教法衍生出来的必然方式。而我们道家并不持这种观点,也就出现了专注的不同。下面会有仔细的分析,有耐心的朋友慢慢看啊,希望有所帮助。^_^

第一,专注本能。
专注是种类似于本能的能力。您看过动物世界,豹子抓羚羊伺机而上那种小心翼翼,那种聚精会神嘛?那就是专注。他可没学过佛法道法啊。他不用分心于周围,远远有什么动静马上就能感知到。我们也是动物的一员。我们天生也具有这个能力。只不过被后天的高级思维功能的过度干扰了。而动物也能成精修行的根本也在这里。所以要理清楚各家说法,以便没有疑惑,专心恢复这种本能才能强化到上文说的那种程度。

第二,心识来源。
复杂心理活动是人衍生出来的高级产物。本来很有用,但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过而成了干扰。人心道心之辨由此生也。排除这种干扰是人类修行的大问题。各家各派都给出了理论。

纯粹的道家给出的理论就是简事寡欲。自然不乱想。这个看似很不高级,但越到后期越是最靠谱的方式。另外一种不上心。靠本能日子久了,或者练到后面会有些有问题的情况。

专注,不是一个单纯的心的问题。因为心是由身衍生出来的高级功能。怎么衍生?是身在环境刺激下互动产生的。诸如夫子三月不知肉味。孟母三迁。贞白独居。上文治学前辈。毛公戏院读书等等都是讲环境对于人专注的影响。而基础打好,自然专注于某事,于境而不扰。而不一定要专注于心上。所谓言心心不空。放心则忘心。对于心上入的同学,啥时候把心放下,才能下手炼丹。修道哪有不修心?而是说这个程度和佛教不同。切入点也不一样而已。

第三,对境心识。
而刻意在心上屏蔽掉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对境不生心,乃至境由心转,其实都是专注于身上一部分时候出现的结果。这部分就是身上----心的功能。这是个善变复杂的东西。要专注于其上,缕尘吹影之不易,所以佛教先贤专研此道,方有八识之多。而专注于产生专注的官能本身,就像水波触岸必有回波。怎么使这些来回波等等形成驻波乃至孤立子的状态就是佛教的主要目标。(请非理科背景同学自行百度驻波和孤立子^_^)。其实蛮难的。边界条件要非常注意才可以。所以才有极为严格的戒律。授俱足戒的和尚们可以去读三藏法师翻译唯识的东西,很多东西其实都说了。白衣其实不用读了,没有戒律在身,看得越多越没戏。

第四,水不同波。
而这个问题其实对我们道家来说没必要。我们专注于水,而不用独立出驻波。想明白这点,就会理解,对我们来说,专注于心的训练就和你平时专注做事是一样的。专注于一事,身心自然相合,还避免了过于在心上用力的问题。只要能发能收,能转移注意力,恢复本能就可以了。而佛教以心识为中心,为解释世界的根本,所以必然把这部分独立出来扩大化,理论化。在我们看来算是极端化。脱离水本身而独立驻波,挺难搞的。他们衍生出来的办法就是诸如事事观心之类的或者禅法等等。那么明明在做一件事,但同时要专注于观察高级的官能反应(心)。本身即非一念,觉念不一,已为不妥。况且用力于心,心气必强,就像胶条慢慢变厚,最后独立而渐离。这就是他们离苦离身之法的简单概括。心火实阴,壮大而离体而出,为载其识之体也。不管如何都是附着于心气衍变之上的。不能算阳。没有抽添以及三五反复实为不阳。所以才有钟吕传道集之鬼仙论。这个高下不提,但确实不是我们身心一体不离之道。而是欲离之道。佛道的区别就明确的出现了。是在对度的把握的不同。对于心,对于专注,对于行,对于戒律,对于因果,对于功德,对于善恶等等,统统都有度上的不同。而这种不同来自于离与不离的方向的不同,而方向的不同来源于世界观的不同。这种不同很难说谁对谁错。这种表面的似是而非,反倒是修行之精微处,不深入,切实学修并举,是没法体会的。大都是觉得应该不分,看上去差不多,就说是一家了。^_^这样的同学真的离道门要求远着呢。

第五,火纯则降。
佛教心法,能守于无意之处,已是禅法。固然不错,但无意仍是心上入,所以心气仍浮。故以此炼丹,实为两意,仍不足纯。而今人言修禅者多,其实能做到这步极少。大都说说而已,并非实修。所以以此炼丹,很多人第一步都过不去。不过是气功的一团气发热而已。因为降心为不为。学中医的同学都知道心代表的不光是肉心,而是一个系统。所以单靠体态调整仍然不是丹道范畴。而修心识,心气易旺,火性本身上浮,就降不下去。这样的人小河车都完不成。而且竟给七情造作提供能量啦。所以看似标榜禅丹组合之人反倒是好争狂傲善妒不诚等等,此为不以戒法治之之过。为什么全真的丹法一定要出家,要以戒法限制的原因就在先辈真人晓得此法之不足,必以礼戒制情绝俗才能金丹,否则真不太好往下走。多流于气功,或者还丹不成。至于什么后出杂七杂八的所谓丹法根本不足论。所以我总说没有戒律,全真必无丹道可言。祖师定下的规矩都是修行用的,不好好用心于其上,整日胡扯才是全真之害虫。

有了上面的理解,大家就明白道门只讲专注做事,有了根基,自然神气合一,不刻意如佛教那样强调心。为什么讲性命双修,就在这里。所以我写过如手中攥沙的比喻,就是说他们那鞋子不对我们的脚。你要练道门身心不离之道。这么干真的是过犹不及。而修佛出离之道,必然有戒律附制之。

第六,精微析品。
两家因为对世界的根本认识不同,造就了修行方法的不同。门继承华夏唯气论,身心皆由气生。身心一体是自然的推论。专注必以身心为基教继承因缘唯识则四大假合,因缘聚会。万法唯心。离苦得乐必然视肉身为火宅。专注必以心识为基。固然两家都讲修心专注,但不能讲制心一处,两家一样。精微程度,侧重之处,大是不同。以佛教心法修心辅以命功,炼丹行气是宋以来的全真丹法,戒律为必要之限制。而更重要的是原来有真人在世,能做到丹的标准,而这个道理也是清晰的。守于无意而亡心,所谓见性,也就不生心,那么性功就性功去。目标与彼不同,其中程度火候传于门人自然分得清。那不妨事。八百年后,今世尚无真人。言而无实。空口讲见性就不妥了。所以道教想要在这个时代把自家的修炼体系传承下去。日后再出个真人之类的,就得去佛教唯识化。去禅宗化才有可能。时代不一样,教法必然不同。不然等我们都不在了,道教真的就沦为留着头发的和尚了。正经佛教徒必然也不会反对我们这样的做法。毕竟我们只是反对佛道相杂,压缩气功大湿们祸乱两家教法的空间,而非反对正宗佛教。

最后,恢复增强。
找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电脑上据说有专门的小黑屋软件,我没用过。关键是能收能发,喜欢不喜欢的事,你都能专心才可以。

第一步,忘掉太多的理论。如何训练就变得很简单了。人主要问题就是想太多。想太多的原因是事太多,太把自己当回事。而想怎么专注往往是手中攥沙,成为专注最大的障碍。

第二步,找件正经而能专注的事(小说游戏这种上瘾easy的不算)。一次就一事,看看自己能专心多久。然后以此为基准练习。每次开始前就说多十分钟就好。然后就全部注意力都放进去,自己也不要想多几分钟。直到这种情况停止。这种东西越小练收益越大,大家基本都是成年了,恶习已经养成了,所以要下苦功才能纠正过来,尤其是我那以前总在观心的学生哈。^_^

第三步,然后要磨合身心,那么运动就是最好的方式,尤其常年伏案的人。最好找一种你不得不全神贯注的运动来做,一点不敢分心的。激烈对抗竞争的也可以。技击比导引的优势就在这里。^_^。我觉得我那天应该也去学打架什么的。^_^

第四步,学会放松,最好的方式就是接触大自然。度假之类的。不可连轴转。专注就像一个皮筋,一下子崩断了就没必要了。很多猝死早衰都是因为不晓得劳逸结合才是持久专注的根本。提倡专注还要讲劳逸结合的,只有礼无乐不成的。天天熬夜那不是正常的专注,也非身心一体的要求,身体明明发信号了,根本觉察不到,那就是过犹不及。晓得该休息但是停不住,那是没有平时收发的训练,淡然一点,细水长流就好了。

第五步,找一个自己原来觉得枯燥无味的事情去重复第二步的训练。这样就练习了能收能发。一事毕则下一事。

第六步,对于现代人来说,碎片化阅读和手机平板的干扰也颇多,这也是我不肯开微信公众号的原因。一点点长文都看不进去,打什么坐?练什么丹?有意识训练的时候最好都关掉。要习惯读书,深读而不是浮草浅阅。这点几乎是最容易也是最简单的纠正办法了。

第七步,
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可以习静了。累了发呆休息会不会?先这样就好了。这其实就是道门三年入门要教的磨性子,原来那个环境,其实不用多说,小道士自然就受环境熏陶,只要踏实就能做到。现在却不得不讲一大堆道理,因为破烂理论太多,扰的人身心皆乱。没办法只有花点力气了。而做到上面的了,再学打坐吧。剩下的日后深入会有别的心法。你不要现在问,不到那个阶段知道完全没用。知道了只能又变成民科禅法,丹道大湿啦,^_^。学之以序,看似简单。能做到的没几个。好高骛远之辈修道必是大湿。因为好高骛远心气降啊。哈哈

以此,就是复其诚。也叫专注。而关键仍是事少。事少就心思单纯,慢慢就会专一。豹子就想吃羚羊,别的都不想,自然专注啦。这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本能啊。而不是一下就无我什么的。那根本不是初学者要触及领域。而且完全没必要。不然所有的都白说,必然还是心绪万千。

专注并不难,你不会比其他动物差多少的哈。^_^

-----------百字碑
这两篇其实都在讲百字碑的前几句啦。修丹就按照这个来。养气忘言守,不是叫你平时一堆事,该说不说,硬憋着不说话,而是无事自然无话可说,是为养气。降心为不为。这两篇都解释的很清楚了,连两家火候区别都说了,再看不懂,真的别来问俺了。你做到了降心专注复诚,恢复这个本能了,师父指点动静。方能体会的到,是为真知。谓之宗祖。不同什么各种名词象言胡套,想多了就错了。此为动静知宗祖。之此时,心已经放在肚子里了,根本不会到处找事,也没啥不安全感啦,古有祖师行乞炼己,人心之危渐去。此为无事更寻谁?久而久之,神气打成一团。谓之以真常。而要以此真常应事磨练之。也就是处事中磨练专注。也就被演绎成事去不留心之类的。此为真常需应物。早先的先辈们质朴少事,这些都是本能,不需要讲太多就能做到。算是潜台词吧,所以早期丹经直接上来一两句就可以讲阴阳五行如何调配。而吕祖前后的时代,理论纷出,尤以见性禅学冲击到道门基础,然后吕祖等先辈发现大家一脑子理论,全在心上使劲,身心越来越不搭调,心火浮离,完全不是道门之学。才强调了降心为不为这点。用流行的说法来给当时着迷于异学的好道之人指路。从而做到身心一致,清明专注,则不为世事纷乱所迷惑,自然明白两家区别了。故曰应物要不迷。至此,炼己之功以备。所谓不迷于俗情异学世事,则天性已明,其实就是本能已恢复而且加强了。然后才有真正的丹道可言。至此性住而道心见微。下手采药才是合适。

百字碑整个都在讲一个水到渠成的流程,你做到了上步,才有下步,做不到知道再多也没用。不用想太多的,以上就是百字碑所谓性功的解释。很简单,少折腾,少事少想则养气,平时专注,则静时如膊使,心气可降啦。然后师父会点拨下面的啦。水火既济,安炉也罢,小河车也罢才有可能。不然怎么说性住才有壶中配坎离呢?不照此丹道皆变气功啦,^_^

所以判断丹道师父很简单,看他胡扯旁门之学否(佛,科学等等,有一类满嘴科学名词,其实一点科学都不着边)?看他扯禅性乱谈否?看其乱说功境乱解释功境否?看其性情品行言行是否合一?看其是否贪名好利否?这些接触一段时间,只要不是太糊涂,应该能看出来的,这些都过关,再说什么三车三家颠倒颠之类的吧。^_^ @王栗子 大体你要问的就是这种吧。有机会再系统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