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如何看待二十一名学者联名投书呼吁保护乡村丧葬礼俗?

目录

谢邀。

国家为俭,学者为礼。一者质,一者文。这两者并不算冲突,但需要仔细厘清其中的关系。

《论语.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易者,仪文周到也。宁可悲戚以诚。
孔子重礼,倡礼,但也写得非常明确,宁俭不奢,宁戚不文。

真实的感情,这种诚才是礼之实。

是故《礼器》曰: 忠信,礼之本也。


《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失去诚意忠信的礼就是祸乱之首。这里的礼更多是一种虚文。


当然本文并不是这个意思,但现在礼都没了,乱都乱了不知多少年了,能回到乱之初,再返其不乱吧。否则以现在无礼之世,废礼还是保礼都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算是从业人员吧。丧葬之事,多见也。我也没少写。但核心一点就是诚。参见:

地府如何管理来自阳间的大量大面额冥币?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礼记·问丧》非常清楚写过:“丧礼唯哀也”

而对厚葬薄葬,也是要符合礼制的,不过礼是孔子的要求。太厚太薄都非合宜之义。但礼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每个时代都可以重新加减的。加礼减礼权宜之事,本身就是孔子的态度。我就不贴原文了。

《论语》里讲颜子过世,孔子悲痛欲绝。但是反对厚葬他。可是学生们心中不忍,厚葬颜渊先生。孔子知道后,说到这不是我的过错,颜渊事我就好像事父,但我不能以丧子之礼葬之。也不肯买马车葬颜渊。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 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常有人说孔子吝啬,其实不是,孔子颜子相知甚深。颜子不是孔子血气至亲,所以没法按照这个条件的礼进行。这是自然条件下衍生出来的礼。而颜子一生清贫,生不贪财,死后更不会要求厚葬。必不许厚葬之事。孔子治丧以哀情是最合适的方式了。

礼必有实,这个实更多的是真实真诚的哀思,物质上只能是替这种哀思的一种表达。道教神仙斋醮也是这个道理,当你的诚意精纯,不用在意太多的物质问题。孔子是知道礼之本的。

现在人都是诚意不足,拿物质来凑。更多的是想着被祖上保佑之类,其实活的时候好好孝敬更要紧。

参考:
神仙不吃肉,为什么祭祀要用肉类呢? - 知乎用户的回答

所以,复礼一定要从根本上恢复。那就是忠信德诚。否则没有太多意义,就是乱之首。

至于学者们和国家咋博弈,其实都不碍事。最终这事还是会有自己的方向。

在丧葬上面。我们见过的陋俗太多了,实际上根本都是为了先人保佑自己的弄出来的花样。这和提倡厚葬的孟子之义正好相反。所以这事也懒不到孟子身上。

现代丧葬实际上也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后,提出的一些变通的方式。不敢说都对,但是实际意义确实有的。比如说火葬,在历史上唐代就很流行。而且火葬就是相对事情最少的。而花圈鲜花一样可以寄托哀思。追悼会后开始烧花圈,看过去比纸钱还有干货呢。就看送花圈的人诚意如何了。一副挽联追思焚化又是干货。但又不能因此缺了应有奉节祭祀化纸。但化纸又不能过而无度。所以这事不是单纯的谁对谁错的问题,应该仔细讨论厘定的,但本朝无神论,学者不懂祭祀的内核干货,所以每朝制礼之事,在本朝做的很马虎。礼必因时,现在只好慢慢自己演化了,也未尝不是好事。

现在城市里下葬,公墓里的工作人员一样给看日子,骨灰盒外面还要套椁。随葬的钱币水晶有的是。你去公共墓地,那些工作人员,都懂一些的。他们都是民政下属居多。所以不管国家咋来,这些事有实际需要的,都会慢慢恢复。与其铁嘴钢牙一口咬断,不如春风化雨滋化百姓。

比如说随葬的东西一来是买卖,二来是家人哀思的寄托。但公墓的人员都是一口咬定,你随意。最起码大城市的是这样的。这很规矩啦。而具体到亲人身上,很多人知道至亲有东西随着,有个哀思的寄托,仪式庄重,真的心情就好很多。没有那么悲伤了。这种事情,各个宗教,或者陵园都是有的。这些没有必要强行如何吧。

至于具体的礼仪,我们认为还是应该保留,但是一味的维护有些的陋俗。以维护传统孝道的名义来铺张浪费,适得其反。而说句实话,现在这些乡村的丧礼大都是僭越之礼。很多士礼给大家用没有必要,也未见得有好。他们很多时候不该这样搞的。就是约定俗成也就算了。比如说文中说的吹唢呐绕行一周。你知道得多难受吗?多扰民吗?这种生民怨气对于死者未必是好事,凭什么一定要保留?比如说有的朋友写的放鞭炮,这本来就是为了驱邪的,结果过了,就对主家自己有伤害。所以,过犹不及。这些需要非常具体实践过才可以逐条厘定,而且每个地方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的。光考察都没有用的。现在学界有一股子奇怪的风气,只要是民间都是好的,都是对的,什么歪门邪道都要保留,几年前去参加宗教会议,有的学者就提出有的会道门是应该是被允许的,我差点没一口水喷到他脸上。矫枉过正。矫枉过正啊。

真正对传统文化的复兴,就是劝学。学而有实,深入文明的经典,慢慢结合现有的礼制,就会明白那些应该那些不应该。制礼应该是国家来做,但一味搞口号,没有化俗之学,根本没用。上面信风水厚葬,下面能不效行吗?无学既是迷信,不管啥阶层,城市农村都一样。此事千古不易。

所以学者与其呼吁这些,不如花十年功夫,真的把自己的身段放下,从象牙塔里出来,自己去操作下,然后结合所学,劝学化俗,古代儒生多有兼职掌礼的。那些不见得不懂。但现在知行分离,研究来研究去,很多具体丧礼为什么出现,压根只能做文化考证,干货不足的。写的东西老百姓不信,起不到化俗之功。所以其学不实,其学无用。写点干货比喊口号,冲着国家表态度有用的。

学无其实,有良心也没有用的,都飘在上面,但根基永远在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