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如何看待西北大学段清波教授认为秦朝(国)的技术、艺术风格以及治国理念可能受到波斯和亚历山大帝国影响?
谢邀。
这是一种推测,从上面朋友摘抄的文章中看得出来段教授很严谨。这种推测性的东西,他自己也没有当做定论来看。抛出一个理论,提出一种疑惑,是很好的学术争鸣啊。不管结论如何,有没有结论,也不至于上纲上线。而且是不是和古代波斯国有所交流,半点不碍着什么吧。不要啥都来一波那啥啥吧,^_^。交流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我们传过去的哈。哈哈。
段教授最主要纠结于兵马俑的规模以及制造工艺复杂和他印象中的战国生产力不匹配。其实这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察:以先秦青铜器作为参考,推断当时制陶技术的发达程度以及相关生产力的问题。可以从一个侧面回答秦国是否具有大规模兵马俑的生产能力。
先秦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从石模铸造过渡到陶范铸造的。
陶范铸造指的是以陶土作为铸造磨具的一种青铜器制造方式。虽然有分铸,浑铸,焊接等等不同技术。但是古陶范的配比是非常独到的,比之现代陶土,加了大量草木灰,阴干使得其可以铸造出来非常精细细腻的花纹。
而青铜铸造技术是从制陶术之中孕育出来的。我们制陶历史可是真的比商代久远得多。既然两者相因,那么看看先秦出土的各种大型精美的青铜器,足以证明先秦的制陶技术的发达。可以说明,一来大型制造的可能,二来是精细程度可以达到。
而古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可比今人的浮躁强多了。
多图预警:
再看看周代的。
再看看战国时期的大型青铜器吧
这是有名的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局部图。不但精美非常,还需要极为精确的定型铸造技术,以及音差计算能力匹配才能做出这么一大套有完整音准,符合律吕的大型乐器。同样反映了当时陶模技术的高超,那么可以推论战国时制陶技术,冶炼技术,铸造技术足够发达精确可以制造大型产品吧。虽然不是陶范法,而是失腊法。但失腊精铸的基础依然是泥模耐火的外层,而蜡溶解时,泥模加热就很类似陶范了。所以有些专家也认为失腊法是从陶范法中衍生出来的。不管怎么样。这种大型精密的青铜制造工艺是一直存在于商周战国的。
考察秦帝国短短几十年的生产力水平的话,最值得参考的就是战国时代的。秦帝国统一七国,同时也就占有了春秋战国几百年各国发展的各种技术。可以说是自周代之后的一个技术一统的巅峰。就像战后的美国坐拥大量优秀科学技术人才。当然原因不同。而秦始皇啥样子大家心里都有谱。他以举国之力威逼下造出兵马佣之事应该一点都不奇怪吧。所以我们还是认为秦皇时代是具有这种大规模制造的生产能力的。是春秋战国以来的良久积淀后,在秦一统下的集中爆发。所谓厚积薄发是也。而非外来传入。至于这种比较写实的艺术风格,一来和秦皇本人有关。二来,和文质之变相关。凡是好武力权欲重者,好形不好神。嗜欲深者,天机浅也。当然这个是另外的话题。不展开了。但也能回答段教授的疑惑。
段教授是否把眼光过度集中于兵马俑,而忽略了其产生的环境呢?是否忽略了商周战国以来已经很发达的各种制造技术,我们也不敢臆测。毕竟不是专业的秦俑研究人员。但在我们的探索中,不断发觉古人的智慧一点不比今人差,很多地方有更胜一筹的情况。所以实在不敢有半点小觑先人的心理,尤其是轴心时代的先人。无论东西方文明,其实一直也没走出那个时代所奠定的基调。可想而知他们的厉害了。那么同时而出的技术一样不可小觑。若是按照典籍记载。
《墨子》“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
这种三天不落的木鸟现在也做不出来吧。世人自己不明白,就不信,反诬古书作假是常有之事,也是人之常情。一贯小瞧古人的技术,一贯小瞧古人的诚实,其实有点以己度人。今时学人多以标新立异,早发快发论文为主要目的,以学术山头为目标。所以很多奇葩不值得细查的观点纷纷出炉吧。(泛指现象,而非段教授。)
原来晋王嘉《拾遗记》记载了越王有宝剑,传闻越王剑如何锋利,世人也不信,讥讽毁言不知凡几。结果挖出来之后,再看看越王剑的那种铸造技术,当真不亚于今人的精工了。有些地方时至今日依然是难以复原和解密的。所以对于古人的技术,古人的知识,有时还是慎重的存疑待考为上,而不是匆匆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