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如何解决打坐引起的精神问题?
谢邀,您这情况比较麻烦,若出现幻听幻视,建议停下来。而且这样真的很难判断具体的问题所在,网上问病是非常不妥当的。我也只能给出点建议。也借这个帖子留下一些早期修道入门的介绍:
1.动静均衡。阴阳搭配才好修炼。早期的道士到了一定程度是不得不吃素,不得不住山洞,不得不守静。顺其自然而非刻意强制。但一开始入门的修行,会有大量的体力锻炼。然后动而后静,静而徐清。所谓一阳初动者,无非此道之一法也。修道者都多少会些武艺导引就是为此,原来大观皆有武艺教习,技击技巧姑且不论,功夫肯定是要下的。
2.收心简事。现在最流行入门静坐方式是观想自己的念头或者数息,并不去强制念头的要求消失,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这种方法入静是可以的。但是觉本身就是一种对立出来的东西,行到深处,还是会有门槛要过。识神元神的称谓也与此相应。没有传承也不好过关。而且这并不是传统的华夏修炼方式。这样观照,产生念头的原因并没有真正的消失。修行人若是日间处理很多事情,有很多欲望想要达到,很多思考不停止。即所谓的用志不专。在静坐到一定程度,积累下来的东西会再次涌来。正宗的佛教传承对此也很清楚,所以教人时时刻刻不要攀缘。但是这种管心的教法与我们不同,我们的理论并非只有心,心在我们的教法里并没有一个极高的地位。心识是人离天地而出以自贵之物,道士法天地,所以修行在于行而非仅仅的修心。当然仍然需要锻炼自己的心以全人道,就是不会以心为最精深的核心。所以我们的要求是专注,俭寡。为道高明者必以守一为要。再说为什么会觉迟?事多念杂,志气不一,自然觉迟,而我们要求,少思少事少念少欲,等等十二少。那个时候,心自然不起纷纷,也就不用分念与觉。有时不去重视,反倒自然而成,这就是淡然处之的好处。
3.适欲明理。欲望的产生是自然出现的,强行压制它,就如治水以坝。若无后继之法恐有崩坝之危。而疏导循环,挫其锐,解其纷,釜底抽薪才是正路。如何做到?仍是靠收心俭事。心思简单,事情简单,欲望就会少些。修行起来起来少很多麻烦。所以修道还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即包括社会环境和也包括自然环境。那种居闹市的修炼者,不是没有。第一那不会是入门初修,第二因为人气太重,也不适合三清弟子。
为什么明理和适欲放在一起?因为人真正难以磨灭的欲望是欲知,即便圣人也难免,这点佛教之无明与太上之有知都说的很清楚了。两者的处理方式有些不同,佛教的不归我说。而华夏自古遵循的原则,仍然是俭少让。不以多知为能。但是世道变迁,知识纷繁。人多知则惑,惑则不行。所以才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之教。上清道士宗玄先生总结为“周览以绝疑,约行以取妙”。没有疑惑好安心修行,俭行则真修,周览明理朔源则不被异说所摇。自然更能专注,不疾而速。这里的异说不是贬义词,非吾道皆外道旁门异说,仅仅是个中性的表达,并无轻贱之意。我们特别注重以学问入道,所以对于学有比较明确的指点。例如:知者不博的境界,在我们这路不是入门的境界。这里也就不一一详说了。发而能收,谓之归根。由三返一,由博返约,由杂反纯,返本还源。得一自然能应。太上之道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以上的道理很简单,做到的却很少。所以修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寥寥。望有志求真者慎思之。
——————————————
若是有耐心读完。您会发现
静坐并不是一个仅仅静坐的问题,而是如何生活的问题,一种生活态度以及方式的问题。静坐只是修行的一部分,在不同阶段占有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
您因为身体并不健康就开始打坐,时间还不短。习静而不习动,静坐心法虽然很朴素,但是也真的管用了,但是并无深入的进阶指点。而且有求之心日盛,现在气血聚集之兆有点明显,身体和精神开始错开。一般练气功的会叫做开窍。此时外界的干扰沟通变多。这个时候实际上需要很好的准备,或者就干脆散开。再有就是找人调理。修行要有师父有道侣就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出现。鉴于您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暂停打坐,多做运动,身体累一些,精神放松些,可以做导引舒缓气血。不要再有修行之念为上。
打坐健康点就好了,再深入就会付出的更多。没准备好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希望对您有帮助。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