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如何评价单田芳的作品和人生?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回忆?

目录

谢邀。

我们对于曲艺家的认识,单纯可以简单归纳成听音两字。


真正有造诣的吃开口饭的,都是张嘴说话有一种今人所谓的磁性。从相声评书到老师诗人,再到演讲的政治家,都是靠这个吸引人的。然后才是所谓的技巧,包袱,段子,乃至内容。所以原来这类人靠的不是奇思异想,不是弄怪扮丑,而是极为踏实的功底积累。天天早起的功课,每次登台前的大量准备,在台上忘我的专注,造就了所说所出之音的硬本领。这也和原来的人欣赏水平和切入点密切相关吧。所以下功夫都在超越技巧之上的功底上,从不断实践功夫中积累出来的本事才是老一辈看重的。最起码原来的规矩是这样的。那就是要不断练习,不断登台,才可以有,而且要很专注的才会有。

老师有这个本事就是一个能传递的好老师,道士有这个就是基本能念经管点用的了,曲艺中有这个本事的,才算有资本成个角儿了。这得平时练功的才会有的,练不练功张嘴说话就知道了。一张嘴,全场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就算可以了。这种本事对于评书尤其重要。单老就有这个本事。

单老别的事情我们也不了解,也不敢妄加评价,但他的声音很早就有那种底色,所以其实啥故事都可以讲的。我小时候上学每天中午回家吃饭都盼望着听他的隋唐演义,真的很吸引人,总想能一下子多听点,隋唐完了然后是杨家将,^_^。很多时候听完睡午觉,就会觉得不过瘾,睡不着,买的隋唐演义的小人书就是因为他的评书讲的太慢了。O(∩_∩)O哈哈~。后来可能是自己发生了变化,就觉得有些太粗了,没有那么吸引我了,也就不听了,可能我们都岁数大了吧。错过了最相吻合的时光了。


秋分未至,雷声却始收,一场秋雨一场寒,只怕是个寒秋。风中残烛,不堪其寒,不知又有多少老人被带走。有名无名面对生死都一样的。纪念怀念,不如活得时候多做点,看别人逝去,不如反求诸己,有时间多回家看看,给老人多穿点,寒气从脚下侵上,就从八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