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如何评价南昌海昏侯墓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失传近两千年的《齐论语》?
目录
谢邀。
是不是张侯删去的两篇之一,这要存疑待考。坐等发布。
但终究是好事。
一.知道
知道的用法往往是战国孟荀的年代的文本中才用的,孟子摘录说是孔子连用的。以此为篇名倒是齐国稷下的味道。《齐论语》二十二篇,是战国齐论,还是西汉流传的齐论,其实学界貌似也没有定论。有了定论可以推翻的,^_^。要不然后人吃什么。单以《知道》篇来说,早有学人主张以孟荀两位的章节代替的。所以发布之后或可以和《孟子》《荀子》对比。
这些都是学者们的事了,我们就看看干货就好了。
单单看这段话
孔之知道之昜也,昜昜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
在说,孔子所说之道美也,难御也。这有一点点道家味道啦。^_^前文应该也在说此道之美。
这么断,关键在三日不能贯通,但应该大体意思在赞美孔子知道之长扬美奥。
二.莫之御
在《孔子家语。颜回》里
顏回問子路曰:「力猛於德,而得其死者,鮮矣。盍慎諸焉?」孔子謂顏回曰:「人莫不知此道之美,而莫之御也,莫之為也何居?為聞者盍曰思也夫。」
这是秦末汉初所传孔子门人集成的本子。这里在讲大家都知此道美,但没人御之,没人为之的原因。似乎和简文中这种赞美之词还是有区别的。抑或文中那种赞美是家语表达的一种引申啦。
但是“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出自《孟子》恰恰在说莫之御而无仁心的坏处。和这里用莫之御来讲道的高大上是不一样的价值取向。这段倒是和《孔子家语》中这种对于“莫之御”似有疑问的说法更相似。
而汉初崇黄老,汉武帝前后,儒道交并其实很厉害,绝不下于稷下。这时汉儒用“莫之御”往往在说道之不可人为操作。无人能御之,更多是赞美的意思。换成魏晋传来的和尚说辞也许就是无上之类的。譬如扬子
《法言。问神》
白日以照之,江河以滌之,灝灝乎其莫之禦也。
这倒是和简文中莫之御一样赞其道莫能御也。
所以,这简文也许真的就是汉儒所做呢。
三,昜昜云者
昜是阳之正字。开而飞扬,为长,为疆者广播之众也。昜昜连用倒是不难理解。不过这种云者云者的表达,一股子董先生的感觉。海昏侯刘贺是汉武帝孙子,不小心留点董博士或者类似大儒的简文也未可知?杨先生和董先生相距不远,算的上西汉中末同期大儒的,尤其在思想语言上,同时代同样背景的人用的语言特性有极强的相似性。也恰恰反映了董先生吸收道法阴阳家独尊儒术的实质。刘贺正好在两人年代之间。所以真的有可能就是这类大儒所做的简文。而你们确定这篇不是因为被发现是武帝前后之儒作,而被删除出孔子论语的?^_^,当然这就是个脑洞。
最后,三日
三日在先秦典籍中,往往是丧葬,斋戒所用。或者是一种大家公认时间描述方式。在这里没有上下文,委实难断。
没有结论
再没有其他佐证之前,一下子定论是《齐论语》并不算合适。但我们不是学者,这种事其实并无所谓。^_^。谁讲的,不要紧,要紧是讲的东西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