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如何评价隋唐道教重玄家理论之于《道德经》论述?

目录

谢邀,私货又来了。

一般学界都说重玄在思想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是道教哲学的一个高峰,其历史背景是魏晋玄学应对大乘空有之说的一种演绎诠释方式。是历史上佛道融合后一种解释先秦典籍的思路。有无双遣,又遣之,谓之重玄。why not? 哲学思想高峰,也许是,也许不是。但哲学和修道是两回事。想太多才需要哲学。

汉晋经学衰败之后,魏晋空谈和思辨之风兴起,应此时弊而出的一种解经思路,比较注重思辨和言辨的一种道门分支吧。后世高道以此开发出一些实用的经文。一直流传至今。

对于那个时代空言正始,惑于般若之道人,重玄确实很有意义。但时过境迁,以此入门之人越来越少,就变得不太会用这些经文了,这些其实也是叫我们降心专注复诚的经文。也就是所谓性功之所需。不管如何,既然流传于世,能用也就用呗。你穿啥衣服都是你。所以我建议不要太在这种思辨之说较劲。那些只是衣服。只要能以此行持,亡惑断疑入门,善莫大焉。不过以我经验观之,今世思想纷出,想太多的同学,大都迷惑于思想理论文字迷雾,那么只怕遣的脑仁疼也未必入门啦。因为行动全无,光想了。啥也没遣,反倒添堵啦。^_^

其实把重玄炒的比较火的是学界,尤其研究搞中哲道家哲学这类的学者,我原先貌似见过几位这样的,有些是纯粹的学术型,功底扎实,温良敦厚,即便不算修行,也是涵养颇佳,令人心生好感;而有些不甘寂寞,自诩道家,就把齐物重玄作为自己胡来的道理基础,反正无欲有欲都那啥,不止其心,全无根基,空言重玄,那么干点啥也都可以,结果满嘴玄啊玄,有啊无啊的,却身心不调,放荡不羁,毫无节制,言不符实,听之无趣,三杯下肚,满嘴那啥,令人不敢近之。然后还到处开班,给人乱讲。真是有些那啥啦,那么重玄在这类人嘴里就成惑人耳目之说啦。所以重玄之理,可以入门,也可以流于空谈,关键在行否?

以《清静经》为例,略谈行思之别。
现代道经中,以此经最为广传,后半部基本是基于重玄思路的。有人点拨读经行持破疑亡心,也无大碍,因为道人以行为主。为了大家看出明显区别,我姑且分三类。

首先,读经非研经。对于初学读经之时,不用多想,读而不背,专注于每句之上,不可多想其先后逻辑之类,专注于眼口,则沁入身心。而非一边读,一边琢磨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是啥?纠结于实无所得,到底是修道还是不修自得?这些经文是引导性的。不用想前想后。一句接一句,破掉随念而起之疑,念久了,就有清静之效果。但这经实际上给出家隐居无事的同学效果最佳。清静下来,就没啥事,会保持挺久。日久年深,亡心常静,丹火精纯,方有筑基。对于平时那些事情一堆的同学,效果差些,但也有助益。但现在出家的比在家身心还忙,所以效果不见得比信士好多少啦。^_^

其次,研经而不读。这样大都是聪明人。对于宗教行持没啥真正的信心。不过效果也要分人,平时专注而身心一致的同学,大都踏踏实实,想明白的,就会在行动处世上有体现。那么也有不少帮助。但想而自以为成的同学,浮躁粗心,那么效果微乎其微,脑子里事情太多,就算觉得想明白也没大用。落实不到行动上,就是思想而已。其实肯定也没想明白哈。就一句实无所得就把他们坑进去啦。人家为了亡得与不得之心,好专注修行。他们执着于文意,以无所修为本来面目。基本就是外道啦。

最后,读而有研,研修一致。此为持经。这是最佳的方式。不但读的时候接受引导,而且深研经意,念念不忘,行持不辍,那么效果会比较快。不过这经真的是给出家最宜。有些同学真的很用心,但是平时事情太多,没事还总看言情动作片,那么这欲光靠经文是遣不掉。一会往左,一会往后,反倒会先进后退,很是别扭吧。我原来见过这样的同学。挺可惜的。

------------------
骑鹅武士
动作片这个,真的戒不掉啊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骑鹅武士
那就好好做人,找老婆啦,别总啥都惦记着呗。先儒后道,垫下根基,岁数长些,也有的可修啊。要是一直进进退退的,扭曲居多呗。
-------------------
岚祀(提问者)
谢谢解答。
这种问题要的本来就是私货,我只邀请了您和韩兄二人。我反复看了两遍,大概了解您的说法。我不是哲学或宗教学科班出身,对于这些是爱好。随读随想,还有人解惑,是我的幸事。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岚祀(提问者)
没事啦,修道和学科没啥关系的。爱好就爱好呗,^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