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如何评论少林寺和尚「我拿个手机,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我开个车,大家说和尚开什么车。可我们也是人呐」?

目录

谢邀。宗教行为和修行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少林之事与我等无关,不过借此贴一用讲个观点啦。观点不同,却并无批评指责之意。

1.严格说来,修行人入门最大的门槛是知道自己要什么。不取己所不需,自己不用的东西,不要用,那是浪费修行资粮。朱子讲:“存天理,灭人欲”常常为人误解诟病,但是朱子语类后面还有对这话的解释,少有人读:“三妻四妾者人欲也,山珍海味人欲也”。意思就是你所不需要的东西,要了才是人欲,但是需要的东西,那就是天理。这点看似微妙,但是对于入门之人,界限分明如日月。不明白这点,很难算是入门。这个别人没法告诉你,只能不断拷问己心才会知道。戒律就是在你体会不到这个时候,帮助你规范言行,体会此道之方法。

2.而出家人实际上不事生产,由人供给资养,说实话是欠人家的,并不值得骄傲自豪,反该谦卑以敬施主。现在面对俗家人都是要求他们尊重自己,其实正好相反,尊重俗家人,尊重那些真正产出劳动之人,才是出家要学第一要务。您倒是帮助俗家人养其礼敬,但是自己却坏了德行。不是长久之道。

那么布施之物,除了自己修行所必须,皆要散于贫贱,不得留于己用,不得以供神奉佛之名克留之。施主若是有此要求,也要善加开导,真正教他们的资材作对人真正有帮助的事情,而不是假大空的心里安慰。所以古时修行者,和尚称贫僧,道士称贫道。而修行人所住寺庙宫观皆有阴阳两用,阳用就是散财安民,济孤救贫,而不是敛财厚己,厚自己门下庙务所用。这点非常重要。不管是不是施主所捐,只要不是自己所必须,就不要用,再好的汽车也可以折现救助孤贫伤患,而不是存着经营或者彰显教法的想法。你要真是对自己的信仰有信心,那保证饿不死你的。一切修行所需都必有所资,安心修行,不用多藏厚积。余食赘形,修行所不取。戒律的出现其实为了保证修行的顺利,或者压根就是修行的本身,所以我个人是不赞同用高档手机,高档汽车,实际上戒律里面高广大床都不可以的。为什么不可以?因为用不着就不可以。但是用手机,用汽车却没问题。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这些和人联系。这个度并不是一刀切的。

当然我这个人看法,实在也不会真的影响到现在僧团的对于庄严高尚才能广传佛法度人的普遍认知哈。

3.所以,我要劝的还是我道教中人,万万不可学佛教中的某些不良风气。不要因为他们信众多,捐款多,就要攀比,也要弄得高大上,这样是背离修行的原则的。但是如果仅仅是宗教事业,那是两回事。您当我放个气就好了。宗教是修行的手段,但是宗教发展不是修行的必须,恰恰相反,对于道教修行者来说,越多越不好。太多太多的修行人,受惑于大乘之说,都想管别人。其实人人把自己管好,尊重别人,这个世界早就太平啦。宗教是约束自己的手段,而不是强加于人的借口。大乘之事出有因,要有相应的戒律教义修行方式严格配合才可以。道教之中只有灵宝,涵盖此道,而灵宝之初是和中土大乘几乎同时出现的。而且灵宝极其注重斋科戒仪。正宗这路的几乎没有了,但是真的有,一定是极其严格的戒律在身的。全真其实有可能通过戒法追溯到这路的,但是现在戒律不咋有人讲究,所以还追溯不回灵宝之法啦

4.而不出家的正一道士,基本是挣钱吃饭养活自己,那么戒律必然会少些。但是一来一往,钱货两清,两不相欠,并无施主之说。从某种角度来讲,比出家更善于了结因果,也是极为正宗的修行之路。而儒家也是如此,自己安奉养己养家养父母。因果尽去,德在财前,不昧良心,脱离这世俗的束缚并不是幻想。难的不是这些道理,而是点滴积累,事事不敢相悖的恒心毅力。

5.至于不以修行为要求,而仅仅是信仰的话,这些大体不都用管。只要信个啥就能安心就好。不在以上所列。所以本篇关键的地方,就是宗教是修行的手段,而宗教却不见得是修行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