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宗教学道教能不能拯救道教?
谢邀。还真是好几个问题在一起哦。我分两大部分回答。答案比较长,别嫌老道墨迹哈,^_^。
一,道教传播
首先,道教传播理念是自身修行理念决定的。或者说,是以华夏自古教化理论为基础的。不管是儒家忠恕之道,还是道德经所讲爱以身为天下。基本的道理都是着重自身学修道德,所谓打铁还须自身硬。然后由近及远。我们有个口号是正己化人。还有一个原则是言清行浊不言道。自身做的好了,别人兴许会学到东西,而自己做的不够好,就不要去说,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日子久了,有人真的认可这些理念了,自然能够入道修行,那是好事。这是种树培根的理念,在这个语境下,我们自身就是根。管好自己就成了。把该说的说了,剩下随意,为而不争。不用大肆宣传。知乎上的道友好像也是这个思路。有理讲理,有事说事,并无什么哗众取宠骗赞的举动吧。这是个好事。
其次,信息传播的保真率和覆盖率成反比。所以我们并不认为真正的干货需要大面积传播,这样以名坏实就会失真。瞎咧咧的东西已经够多了。道教之所以变成这样就在于太多人不按规矩来。所以,我们不需要别人认可,也不需要别人都和我们认知一样,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有些东西尽可能传下去传的久远。这个前提是自己得先做到了,才能保证真正理解这其中的精髓,那么传下去的东西也是保真的,所以大部分时间还是以自身修炼为主。没时间出门传教哈。给学生讲基础知识,指点一些事情,若其没有条件按照去做,那就没法真的理解。就没法子继续讲别的。好高骛远是修道的大忌。基础最重要。学生尚且如此,何况徒弟呢。收徒授业对师资双方要求非常高,很少有真的合格的传承者,所以一代不一代。不过也无所谓的。不会真的断掉的。放心好了。
最后,多样性的必然。大道不是一个人,一种行为,一个理念可以包括的。我们从来不讲圆满,而讲大成若缺。所以别人做什么,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和他初衷一致,我们都不关心。也不会去贸然批评,这若是高楼,就得有不同的盖楼者,在不同的层面和方向,出于不同的目的和看法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大家无意识的互相生杀搭配而渐渐构筑这个大厦。这就是自然之妙。所以不用太在意传播的问题。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去做呗。不用想太多。把自己那份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说了一圈,主要的意思还是:道教徒不要在意道教传播的问题,那不是修行必须而是衍生的外延。自己真的做好了,其他的顺其自然。不将不迎,不逢不若。信仰是修行的辅助,而修行不是事业,而是终身的追求。没有退休这说的哈,^_^
二,学者道教
在我们的视野里,确实存在学者道教这个分类,这是从百年前学者开始研究道教后出现的现象,和考据,海外汉学,敦煌学,宗教学等等的传入和兴起密切相关。老实讲,我们一直在关注这个群体,也多有来往,互动颇多,算是比较了解。既然题主问到宗教学道教,那就谈谈其类相关吧,算是学者道教中的一种。学者道教定义是:不信道教的道教研究群体构筑的道教。道教研究算是社会科学里的一个很小很小很小的分支。大概也只有我们圈里人真的会关注哈。所以我也有点好奇,您这个名词从哪里听来的?
首先,来由:其实是清代儒生发现道藏里某些典籍的版本可以作为考据校正之用,所以在清末小学的学术视野里有一点点道藏文本的东西。其次就是西学东渐,以及海外汉学的兴起。最后是敦煌学的兴起。具体这三部份,都能写出两三千字,就不赘述了。
其次,分类:若是以学科分,大概有两大分支:1.文史哲2.人类学。简而言之。一种是坐在书斋里,以文献梳理,理论假推为主的学者。主要是历史和哲学类的,间或有其他相关学科。2.是以田野和文献并重,相互佐证的人类学思路。其实中医药和考古应该算在这里面。近十年是比较流行的。
若是以态度分有三种:一种亲道教,认为道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不管出于对研究对象的尊重还是对于其文化内涵的认同,总体上是亲近保护道教的;一种厌道教的,极端点说,认为都是瞎掰胡扯,道士都是骗子。近代以胡适老先生是代表,在学界一直都这样的暗流存在。因为现在都讲究个包容面子,所以这类学者,虽然不喜欢,但是对我们是不会显露出来的哈。也要以亲近道教的面貌示人。这些我们都很清楚。也无不妥。最后一种是无所谓,以此为生而已,既不尊重也不特意厌恶。依然是大有功底深厚之辈。现实中大约这类比较多。
再次,贡献:在道教几乎衰败到底的时代,这些学者们不管出于那种目的和情感,都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帮助道教保存梳理了大量的文献,对于道教历史以及各种面貌都做出了多样化的分析,为后来的道士传承保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国人认识道教文化开拓了视野。对于道教的传播已经很有贡献了。而且,从文革后,第一期道教学员班里各科学者来教课的比例相当大,所以,可以这样讲,现在的道士都是以学者为师的。所以对于他们我们都是极为尊重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也曾经检讨过。主要是明清之后,道士都以丹法为主,内修为主,强调内太过,就会造成内外之别日渐广大,进而对立内外,而隔裂学修,学不以序,修不以渐。修行又以静坐经忏为主。对于自身的文化要求日渐降低。再加上两朝皆主导压制道教发展,流落民间居多,教法渐失。精深之道,无人问津。更少有传继,就变成了道士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
复次,不足:这个涉及到自身教门的问题,所以我也不得已说一些其中现象。并无指责之意,相关人员不要放在心上啦。^_^
立足点不同:一切研究都要先定义自身和研究对象的关系。就是所谓的公设。在这宗教的语境下,信与不信就是公设。公设不一样,一样的材料,逻辑和结论肯定不一样。平实来讲,两者各有利弊。我本人最喜欢读学者们的论文。因为他们学术修养好。受过良好的训练。对于材料梳理非常精细,逻辑也非常严密。我每年都要花一些时间读他们的书和新出的论文。我每年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哈。原来总去开会,吃饭聊天,也有真性情的哈。当面请教,受益匪浅。但是因为他们并无信仰,也无传承。所以很多逻辑本身并不是教内的逻辑。分析出的东西也和我们所知东西相差甚远。没有敬畏,学问一个不注意就变成自我标榜的注脚。没有约束言行的限制只能流于浅表。所以才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对于道士来说,只能做参考,不能当真。这点是遗憾。
不以修行为业:我们教内讲究学修并举,在我们看来,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体验再读书,再体验,而不是简单读书可以明白的。道教史的内在逻辑如果有,也是这样的。读书就和打拳看卦一样是修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学者们对于实践这点上还是有欠缺的。包括那些写了很多修行丹法打坐方面书的社科院研究员们。只是气功和自己发明的东西,并不是真正算数的东西。这个很正常,修道者万事以修道为重为主。学者以学术成就为主,侧重点不同,那么必有取舍。
大环境的问题:在一个无神论为主导的社会中,道教衰败,没有自己的学者或者说成熟的学术团体。也就没有相应的学术地位。学者是分山头的。而由于对于道教修行的不了解,所以学者们大都要把自身和信仰划分开。这点是与佛教基督教不同的。因为信道教,跪拜祖师等等,会叫自己在这个圈里很LOW啦。这么现代崇尚自由民主的思想环境里,竟然还搞封建迷信,要信也要信些高大上的东西,传播影响力越大的东西比较有市场,比较为人所接受。这是现实情况啦。学者们尤其年轻学者们,我多有交流,大部分私下都是善意,但是公开一定保持所谓的客观独立。其实研究,不管是文理,都没有百分之百客观这说。研究对象和被研究系统的关系一直存在始终。理工科还有数学处理的办法尽量规避这个问题,而文科,纯粹得看个人修养了。所以这点是学者对于自身局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流俗造成的。为了适应这个时代而生存下去,无可厚非。
道家和道教的区别:道教和道家的关系,在近代大约是被学者拿出来区分的。就类似佛学和佛教被他们分开。为什么呢?第一,历史上,貌似到了唐代,才有儒生直接拿道家老庄无为来指责道教某些行为是背离老庄的,从而区别道家与道教。这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在那之前基本是用道家来描述道教或者某道这个实体。这后面仍然继续混用直到现在。具体可以参见李申先生的道教简史。第二,近代家教特意被区分出来,是好些学者从心底里看不起这些欺神骗鬼之辈,但又好魏晋名士之清名隐逸,道教里的某些理论也觉得尚可,其术还能有延寿之功,但又不愿低头拜师学艺,受到约束。所以单拿出来道家来说事情。而道家是哲学,道教是宗教这种话,只可能是在有了哲学和宗教这种西方定义的前提下出现的。所以压根不超过一百年。不足以来描述这个研究对象的。这基本上可以看做,学者或者大师们对于道教种种不满,但又要求类似准宗教话语权的一种自发的行为。佛学和佛教被分离,也是基于话语权的争夺。乃们自己想想就知道我不是瞎说啦哈,但这不代表对错,而是正常的现象。我们都是静静的看着他们起落沉浮。并不干涉,只是以此为鉴,警醒自身。
最后,说人家不足,其实还是自身不足。我们没有一流的教内学者,这是教门积弱已久,内部传承不足,普遍文化水平低下,迷信居多,不注重自身文化建设。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所以现在没人愿意种树的。只好假大空神叨叨,办班有的是,但是能教的下去吗?学者不以公开信仰道教为荣,那是因为我们形象不好,精深理论完整世界观都被换成了佛教的了,所以我总说不要杂于旁门。元晦先生在《朱子语类之释氏》里写到:“至如地狱托生妄诞之说,皆是窃他佛教中至鄙至陋者为之。某尝谓其徒(道士)曰:自家有个大宝珠被他窃去了,却不照管,亦都不知,却去他家墙根壁角窃得个破瓶破罐用,此甚好笑。”如此可见一斑,八百年后其实更加不如南宋时候,所以被学者们鄙视是可以理解的。道家与道教分开也无不妥。
说到底,是道士自身学修皆不足。不知道祖宗的干货,所以不足以服众,不足以为人所敬。这怨不得别人。这些东西不是去外面争来的,而是自身过硬自然得来的。种树培根的道理在哪里都是一样能用的。此为不争。所以,要求高知来用我们的逻辑帮助我们,不如把自己变成高知。学问不下于彼,而修行真实格物。此为学修并举。修其诚,修其德,修其真。自然有道有德有法有术有学。传万世可长青也。
综上所述
从根本上讲,学者道教救不了道教,他们大都也不会直接参与。这也不是他们的事情。而我们对于道教传播的态度就是不刻意去弘扬,不为了弘扬而违背修行的准则。那么兴衰随意。这也是自然的过程。大厦不结实的地方就塌掉重新来。而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于人于教,斯为一理。自己把自己弄好就可以了。对于初学道人,这就是清静无为。
既然是皈依居士,我就多说两句哈。希望有点帮助。^_^
-------------补充一下---------------------------
有朋友可能是误会了,本文的观点不是否定学者道教的存在,而是强调这个研究道教的领域里,没有相匹的道士学者与之对举制衡。两者都有自己的主观性,所以都有局限性。一家独大,必有所失。需要有学的信道之人研究道教补益其不足。而不是单纯由学者道教来构建这个所谓的宗教。还是那句话,这不是一个思路,一个人,一个方向可以诠释的,需要的是不同角度来完成这个构筑。我提倡多样性,但是需要自己把自己的份内做好。才保证多样性是真的多样性而不是虚假的衍生物。在教言教,既然是道士就占在自己角度看问题再说其它,这不足为奇吧。^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