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怎样理解孙思邈所述的“太上畏道”?

目录

谢邀。 @布老虎
正好承接上篇,儒家精华第五点:如何学会儒家思想的精华? - 知乎用户的回答
畏者,敬也。太上,敬道也。

1.《道德经》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此句与《尚书.皋陶谟》中“天明畏,自我民明威”意相通。《古文尚書》里解释道“威畏同,天威棐忱,今文作畏。”实际上可以把道德经看作是东周官学散失之后的三坟五典文字版。尚书不论清人如何论其真假,也是最早记载上世先帝所传诰命的典籍。所以和道德经有很多地方共辞互文。不深入诗书,很难理解道德经上面的遣词用句,自然解释起来散乱不堪,谬之远矣。古代高道大都是儒生转型深入,饱读诗书,基础扎实,很多都明白儒道这种递进关系。

2.畏者威也,敬也,慎也。自慎则敬,敬自有威。天道也。所以这篇为名为自慎。我们平时说的戒律里面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其实都出自周秦之际的礼术,就是心中有敬而外行有止则貌自恭的描述。而结果的就是我民明我之威。最起码是那个时代的逻辑。

3.太上指的第一,然后有其次,再次等等。畏为敬,太上畏道的意思,就是修道第一要事不可不敬道。离道则为不敬。心中敬畏,行动就有止约。知止则不殆。敬以养静,则气息不越。才有神仙之道可言。恣意放荡,狂言不羁,自彰自是绝非道门家法啦。这篇将慎独自慎之忧畏在各种现实情况下的重要性写的很清楚了。敬畏也就是抱一不离的态度。无轻其所居,不厌其所生。故唯不厌,是以不厌。则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人失去敬畏则厌其生居之所。离宅则无本。自大而高声。自贵自现自独尊也。拔萝卜都是一样的特点啦。而不厌则抱一守本。自知而不自矜自见。
参见下篇:怨废亲怒废礼是什么意思? - 庄子(人物)

唐代道门兴盛。高道辈出。孙先生是真正的道门真人。除去那些借他名义的书和后人增补文字。文意精粹。绝对是吾道门真传。道德真意在其中。远胜后世杂学。可以详细参究。^_^

故忧于身者不拘于人,畏于己者不制于彼,慎于小者不惧于大,戒于近者不悔于远。能知此者,水行蛟龙不得害,陆行虎兕不能伤,处世谤讟不能加。善知此者,万事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