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我从小经常听到一个“寂静音”,透过各种噪音背后的一个“寂静”,它是什么?

目录

谢邀。 @腾云者点星灯@王通 这不是一般说的耳鸣啦。耳鸣是类似飞机起飞时耳中一堵,然后开始鸣叫。比这个频率低但振幅高。而这基本是听觉系统内的自生噪音。楼上那位同学说的自发性耳发声是这个现象的总体名称。

这篇分两部分:第一,先用科学的视角解释这个现象。第二,要谈谈修行时感官的问题以及相关。
第一,科学哈,^_^


宏观物理量在其平均值附近的随机涨落造成了各种模式的噪音。测量的时候也都是平衡态的。最有名的是三类:
1.白噪音:完全无规律的“白色波动”类似于收音机里的交流电;令人烦躁不安。
2.布朗运动噪音:单调无味的噪音;比白噪音好些,但远称不上悦耳;令人无聊。
3.1/f噪音:正好处于无关联的白噪音和关联性太强的布朗噪音之间。是一种在局部呈无序而在宏观上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噪声。这是叫人感到舒服的一种噪音。人的耳朵对每秒钟6 至8赫兹的颤音感觉比较舒服。因此其功率密度接近或符合1/f波动的舒缓优扬的流水风声或者音乐会带给人以怡然舒适的感觉。大体上古乐大都符合这种波形。这是和人有密切关系的一种随机涨落。

以上对人体感官的研究部分是由日本科学家完成的,我记不住他的名字了,但是应该很容易找到参考文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他主要给出的理由是1/f波类似人体心拍周期和意识的a波。所以1/f这种和频率强相关的波动可以由外部引起人类舒适静谧清澈的感觉。这基本就是楼主描述那种感觉啦。

有了这些基础知识,再来分析这个现象。

噪音是系统物理量随机涨落造成的。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系统中,包括人体内部。更加包括听觉系统本身。这点是毋庸置疑的。1/f波分析早就应用于心电图分析。把受测者的心电图的1/f成分解析出来,然后与健康标准的1/f图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心脏病变。

耳器官中,如上位 @謝丹Barry 同学说的,有自发性耳发声。那么就会在外耳道听到由耳蜗外毛细胞的主动活动产生,经过骨链和鼓膜释放出来的声频震动。这其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噪音。如果是正好捕捉到1/f噪音就会心情比较舒适。或者说这个声能量的波形符合您心拍或者a波的节律,就会出现类似这种喜悦平静的心理状态,这并不是罕见的情况。而有人听到的就是白噪音,刺啦刺啦的。有的就是比较单调的布朗噪音。这个原理大体就是这样啦。具体的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和模拟,我现在没这个条件做实验,所以算是个假说,姑且说与大家一听。

至于如何调控,很简单,专注就可以了。人的意识,泛言之华夏文明中的“神”其实有高度“滤波”的能力。那位说凝神的 @豆晓雷 其实也大概就是这意思。只要你的专注能力达到一定程度,这点是顺其自然的。不用刻意控制,就像你分辨酸甜一样。和自己喜好一样简单。这最起码是我们的观点啦。

为了证实这点,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和进行电刺激来减弱这个耳自发生过程。而科研人员早就发现这个现象。并且做了不少的研究。大概年轻人里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的人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引出这种自发性耳发声。五十岁以上的人随着岁数增长会逐步衰减这个引发率。而女子的这个比例略高于男子,因为其耳蜗外毛细胞的敏感度高于男子。最有趣的是新生儿这个引发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哈。而短期侧耳刺激可以明显抑制这个过程。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奇怪少有的现象,也和修禅打坐或者修炼并无直接关系。引发的几率超过半数的概率也说明这并不是修行的一种衡量标准。

以上是用科学的视角来解释这个现象。下面针对修行中感官问题讲些相关,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哈,^_^


-------------------完全不同的分割线^_^------------------------------------------------------------------------------------
第二,修行不能以感官为衡量标准。

这是道门修行的立足点。六根八识之说,不是我们的教法。我们讲究如封似闭,身心不离。不以多见多闻为上。内退其神而养之。所谓三光陆沉是也。根本不会在心识感官上手中攥沙。所以上面那些依此入门止观的同学完全是佛教的路子,下文说的不涉及佛教此类修行法门,不用多想。我们道家修炼顶多就是叫人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深入进去还有其他的理论解释。那些讲功境的文字一来不是给入门阶段看的,二来就是不懂规矩人写的。正宗入门修行绝对不会告诉你啥感觉,看到啥,那是在害人。而且写也必须是隐语流传后世。师传当面而是告诉怎么做而已。那些看了不知所谓的同学,其实并无根基,连最起码的诚都做不到,所以自觉不自觉的在追求这种效果,一边用道门养气的法子,一边在用出离拔萝卜身心分离之道。南辕北辙就会出现各种幻觉,再加上掺杂两家,就会造成身心更快速的分离,杂阴之气积聚。那么变大师的进程就进入了快车道。气功大都是这样的结果。弄不好再招来你根本不明白的东西,忽悠一通,自说是各种神仙菩萨上帝天使外星人之类,你是如何特殊。你那点骄傲就被勾引放大,自此苦陷泥潭而欣欣然。然后就是貌似的大师教修炼养生,通灵看事或者给人算命看风水挣钱满足名利需求的路数啦。其实道教里面也有这样的人,而且还是有名望的。也就不点名具体啦。

需要强调的是,古人质朴居多,心里想的,行动上就有作,反之亦然,所以古时大儒祖师讲修心即可,但是今人早就不是这种情况了,心口不一,身心错位,性情背乱。早就不再同步,所以今人先学诚敬为第一步。古代一心求道者,心思纯粹,志气专一,而且大多都是先学过儒的,对于诚和敬是有非常根基的,所以很多东西上手就可以,那些古书是写给他们的。今人在现代社会很难有古人那种质朴纯粹,就算该讲的都讲了,无诚上手很容易变气功,这是基础能力的缺乏,和知识无关。啥叫凝神入气穴?无非诚也。这是最基本的训练,却被后人讲的神乎其神,以为如何如何了,以始为终真的是有点哭笑不得。做到这点,要以我们看来,仅是入门的基本素质之一。修行从来都不是什么秘诀什么神叨叨的东西要紧,而是基础最重要。诚者,天之道。书符持咒也以此为根基。讲诚敬就是古人常说之忠孝。忠者诚也,孝者敬也。此事虽然人人说得,却是少有今人做得。需要长期的训练才可以的。佛教不讲忠孝,缘起性空的语境下所以他们置换了诚的概念。这不是什么教棍党同伐异之说,只是文化传播领域里常有的现象。翻译本身就会发生文意置换,而佛教沁入华夏日久,早就把汉字文意置换了许多。从华夏之道的修行人需要明白这点才能参究典籍。

佛教的路数我虽然不赞同,但其真正出离之道也是个系统性的东西,所以在身心分离的时候是渐进的,必须去除贪嗔痴慢疑这类负面的阴浊。而有其相伴随的气息,真是此路行者,一见便知。这样虽然有点走钢丝,但是因为有极为严格的戒律作为保护,所以还是有的人能往前走的,好歹是一种系统的教法修行。而道门的修炼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不以感官心识为用,也不会单独拿出来讲。所谓载营魄抱一不离也,所以会慢,需要悠久的寿命。但很少会出现佛教那样的五十阴魔的问题。但是后面的那些不太懂的丹家气功师们为了求快,追求效果,开始拔萝卜,混杂教法,造成了修的气不是阳气,而掺杂心识太过,又无戒律。练点杂气都充在感官上,又不明理,行为又不检点,情绪也没法控制,贪名好利,气息驳杂不纯,大都是打坐的时候浊气奔涌冲坏了身体窍穴,然后感官出现问题,乱说功境,狂傲无稽。完全没有任何规矩。(当然,题主所问的问题完全不是这种)那最终就造成了出偏的结果。这样的人我见过的没有一百也有八十了。我再提醒一次,修行绝对不能着急。任何着急(自以为是)都是拔萝卜,而不是只有佛教在拔,他们以此起家,拔了这么多年,早有了一些相应的法子。求快就是拔萝卜,资质再好,开始拔萝卜也就走偏了。离了基础无道可言。华夏修炼就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之事,压根不用想太多没用的事。

我们提倡两家分离的原因不是什么宗教上的互相倾轧。而是希望少些这样的问题,太多良才毁在这上面。所以我才一再强调选一家走,而不是自以为是的都要搀和着来。水路一旦形成,每次发大水都会跑到原来的错路上。纠正起来比白纸一张的麻烦很多。一辈子人生能被这个毁了不是虚言。要是不明白的同学,我现在讲的够明白了。再好好想想吧。什么都要,什么都要不着。这种两家都沾的贪心求快直接造成气息阴浊的例子举不胜数,那些后出丹经的作者大都有此问题,不明其理还奉之圭杲,令人痛惜。而貌似有明白这个道理,还是直接给大家杂着讲的人。你们知不知道这样会造成的结果,就是更多的人没有基础没有保护就“冲破窍穴”,交通无形,就好似传销一样。九十年代的气功大潮出的就是类似的问题,什么祸乱尽人皆知,为啥还要如此呢?无形的鬼神就和人一样,有好有坏,有清有浊,这么练的人阴浊不阳,同气相求,那么所通之物到底是啥不问可知啦。真正的邪教就是这样为核心聚集在一起组成的。迷惑性极大。不管他们许了你啥东西,都要清楚他们借你的嘴说这些东西,到时候出事他们一走了之,所有的问题或者所谓的因果都是你来背着。就是执律法官也只能判他们蛊惑人心,不见得是必诛之罪。因为真正的事情是人来做的。东北不按规矩来的出马仙经常有这种问题。弟马贪心不按规矩,草仙一走,所谓的弟马糟仇家报复,惨痛之极还要连累家人后世子孙。有些人虽然是南方的,基本也是类似,名称和交接不同而已。现在的情况也基本差不多啦。再怎么欺骗安慰自己,寄托于宗教都是没用的心理安慰,规矩和戒律是唯一保护而避免的方式。有些事说啥也不能做的。我向来不管闲事,所以早就看到也不直说。但有几个是道门之才若是被这毁了未免可惜。今天写点这些,算是勉力一救吧。听不听也无所谓。我尽心意就好啦。^_^


规矩戒律不是在限制你而是在保护你,这点不明白,那压根别来修行。真的是会出问题的哈,^_^莫要自作聪明乱说自己不懂得东西。道理易懂,诚意难得,无诚则无道。

--------整理评论区---------
杨秀云
请教道长,某教的守意与我道门的凝神有何具体不同?前者入手,心系身体某一部位,亦是于[境]不闻不问,此是否有凝神之功效?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杨秀云
杨兄说的是安入汉之时,混用守一守意之事吧。凝神就是诚意,不用刻意去守,而是日常身心不离的结果。道家讲精神专一,精神就是身心。全身心做一件事,不用去守什么身上某处,自然守一。守意是本意是主要守住心无所虑之处。其实安带来的修法就是禅宗早期的法子。这个问题不大,但还是太注重心,心是身的一部分,算是产生出来的衍生产品,守住这个就好像守住风吹摇摆片叶上的一粒水珠。不是没办法,但是需要很多的辅助。也就是后来的戒律以及基础技能。而凝神却是守住底下的根部。专心于事,身心一体,自然亡内外,就能凝神。我们不单独强调在心识上面的使力就在于此。只专注于心意,身体跟不上,就象一起运动的水杯里的水,水和水杯不同步,那么散出来的几率非常高。必须减少水量才可以,这就是他们的断灭之道我们不赞同的地方。而专注自然离境,水和水杯一体,还减少水,那么久而久之,浑然一体。不受外界运动的干扰。但凡专注过的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吧。其实真的不用想七想八的。我这些比喻随手做的,不要较真哈,^_^


杨秀云 回复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唉,确实是一笔烂帐了。有人说这是文化的融合,是好事,可我总觉得这不是融合,是混乱。和社会政治的有序与否是相辅相成的。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杨秀云
融合和分离开都是时代需求。审时度势的必然。现在时代不同了。我指的是不是政治而是更大的潮流。我在专题里写过哈。所以必须得有些自己世界观的同仁继承发展才好。我才费吐沫在这里喷哈。哈哈哈。
--------------
楚若
每次有烦恼的时候多能碰上道长的答案,然后让浑浊的心澄静一下,真是巧。有很多启发,试试看。另外道长请教一下,既然道家“讲求如封似闭,身心不离,不易多见多闻为上,内退其神而养之”,而道长又如此博学,并且鼓励大家学习,又怎么解释呢?是不是如果多见闻正道的东西也是好的?但这样还是多见多闻了啊?最后,道长打那么多字,辛苦了^——^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回复 楚若
不客气。我一向提倡先儒后道。先绝疑再约行。没有疑惑了。选择了世界观就会走的相对扎实稳健。而现代社会信息爆炸。世界观纷纭。扎实系统的学习一些知识。会避免很多类似民科的问题。所以与其说博学不如说精学。其他的杂学无非是绝自己的疑惑的。不再疑惑就不用广学博闻。我写的这些都是快十年之前治学的知识结构。早就不广学博闻啦。但是对于初学者。需要这个过程。古人简易质朴。压根不需要这样的。我经历了挺多弯路。所以总结出来一点经验给后来人做参考啦。

楚若 回复 十万个为什么(作者)
明白了,多谢道长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