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有人认为先秦无「道家」,道家乃西汉初年部分方士和官吏创立的新学派,你赞成此说法与否?

目录

谢邀,上面的朋友都聊的差不多了。我补充几点:

1.道家不聚众。聚众既非道家。这是自古相传的意思。小国寡民,终不敢为大也。所以在道家内部并不认可黄巾张鲁孙恩之流。这些都是档次不足之辈。说是外围,也只是勉强。所以道家诸子往往独立而闻名。

不聚众,对于大众就看不到明确的传承,但不等于没有。而百家诸子阐道是确有其事。个人角度不同,对于道家的定义貌似也不一样。所以怎么认为并不影响道家的流传。而周秦之际私学的师说家法是非常普遍的现象。道家也不例外,道家诸子之间的联系不是那么明显,但不等于没有。师承也不似儒墨两家那样注重形式。

2.疑古派的观点是在西学东渐思潮下时代性很强的观点。很难立的住脚,一般的朋友基本可以略过。

那个时代,连中文汉字都要废掉,要把文明彻底推倒,那么出现疑古派这种观点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的。而其中有些人以己度人,怀疑一切,也并非难以理解。

考古挖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如没挖出来的多。这点道理也难不理解,拿着拼凑臆测的点滴“成果”全盘否定先代的记载会被不断的新考古证据打脸。所以疑古派的言论会慢慢被摒弃淘汰。这个时代再把他们的说辞拿出来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不少是有其他目的的。但也不会改变什么。

3.从周到宋,文明大断层就有三次或者四次。而从古至今,大型书厄多达十八次。干货所剩并不多。道家徒裔又不聚众而闻名,少些记载只怕也是正常之事,若是就因自己没看到就非说没有,只怕有欠公允。

4.求新太过,反失其真,用力过猛是疑古派的通病。而越后来的言论,功利色彩可能性越重,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为了提观点而提观点,为了政治风向而造作,很多不扎实的理论和文章都是这样发出来的。而单纯以文字小学来否定质疑先秦诸子中的伪书,并不全面。譬如说老子之中的邦国之别,文子中韵与均之流变。等等不能证明此书先秦没有,字的流变是口授时候的问题。字是载体,换个字,换个包装就不认干货,在诸子年代会被笑话的。

5.他们不了解师说的发生过程。即便是“本文”类的文字,也有可能在师授时候出现错置替换的现象。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除了公开的经文以外,并不依靠某书,而是于身心之诀要,展开成章。为了他们学习方便,是把流传下来的东西拆开,并把解释一起给他们是常见之事。而他们都是自己听写记录的。这个是师说的必然要求。这才是师说的基本情况。经传注疏同出的现象,其实学界是有发现的。而学生需要不断从中体会领会,然后把笔记整理由厚变薄,以至于精熟于心,最后没有笔记,由师随时问对考校,皆无遗漏。才能出师。成为传人。这个过程,文字记载只是一个过程。而很多挖出来的东西,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些就是学生记录时候的“草稿”,加上不少自己当时的体会,不精确不算本文。这些若被当做证据。只怕有些不足。

这种治学传授的方式,也来源于先秦文字记录困难,竹简丝帛很难普及的情况,这是真实发生的。但难以提供有效证据的事情,这点是遗憾的。实证主义兴起后,这些东西在内部也讨论过,但仍是保持原样。所以真正的保留下来的往往是一部经,和与之对应的人在一起,才能完整的阐述其中的意思。其实即便这样仍然有失真,何况只是穷究文字,只是穷究版本(或者草稿的)呢。

大多数学者并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过程,根本理解不了这种口授师说的发生以及过程的意义和出现的现象。反而很多道士一听就明白,因为道教里面有些的传承和这种非常类似。依文但不泥文。相同的门派,各个师父传下来的符文往往有细微的差别,但是意义却一样,道理与此一模一样。所以单单死扣文字和时间并无意义。然后以此就急匆匆下定结论。完全不符合诸子流传的实际情况。这是明末以来,乾嘉朴学太过的一种表现,他们的方法论里根本不包括我们说的这种情况。



参见:
《列子》是伪书吗? - 知乎用户的回答
亢桑子为什么没有列入汉书艺文志的道家书目? - 知乎用户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