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爵杯的造型有什么讲究?

目录

谢邀。
一.爵本就是鸟雀之义。基本都是三足,前流后尾而有持,束腰深腹,上立两柱。后来演变很多,不再详述。

二.爵本是礼器。礼器分酒器,食器,水器,乐器。而古礼重神。酒是通神之祭品。所以酒不是一般人任意时候都应该喝的。而是在祭祀燕礼等场合才应饮用的。

三.鸟爵的造型,一来是被认为祭祀追思商人祖先玄鸟的,二来是以器言礼的。礼者,理也。也就是题主问的所谓哲学吧。其实和今人说的哲学并不等价。

1.最大的作用是酒过而鸣召其神,以为鸣节。故有前流后尾之锐形。酒也有不同讲究就不多谈。就看篆文的爵字,其中是个鬯字。这是郁金草加黑黍酿制专门祭神的黄金色的甜酿。

2.束腰有止,深腹有容,饮时得会饮才可以,不然不是饮不尽,就是喝太快,再就是出不了声的,还会洒一脸。^_^。第一次的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洒了一脸。。。这是个纯粹的技术活,而这个爵形就是一个“技术性”的容器.

3.两柱称拄眉,也称乡衡也是为了仰酒勿过,不疾不徐,余音不绝,以致召感。古礼站着的时候,不许大仰首,但饮酒必起身,爵形又是深腹,其实挺难完成要求的。所以拄眉的出现就是为了保持仪容。即不洒脸上,又配合束腰深腹器形可以徐徐饮尽。因此一般早期的拄眉是有用的,都比较高。而往往是custom made。^_^

今人去学什么英国贵族礼仪,真是有点本末倒置,我们才是礼仪的发源地。他们都是学了点中古之间的皮毛。这些礼器,随意拿出一件,都够看的,就是今人从来没真的用过。不知其中奥妙。

四.爵是爵位的象征,是和其人德行修养相关的,最起码一开始是。爵者,量也。爵位越高,其爵越是束腰深腹,保持仪容而尽其礼的难度越高。所以爵是有不同的品级的。精通此道的人,看见爵形就知道是什么爵位的人啦。有多大的能力。以器言道,不是虚言。而明器又有不同之处,今人不仔细分,经常把墓里挖出来的当做平时用的,其实有些不妥。然后以此论之,也会有些误解吧。

.后来商人失其本,不知节,反倒变得酗酒。这套规矩也就名存实亡,礼器就成一种象征身份的器物。也没有定做的啦。到了周代,周武王觉得商人误国全在酗酒,所以干脆禁酒,酒器就没有商代的精美讲究,长流锐形,束腰深腹这种实际的功能形成的形制渐渐没了。但周人讲究食器,就又变得精美了。但祭酒,五爵等等传统都保留下来,就是器物造型有所变化,很多实际的功能被取消。都是象征的意义了。祭祀的水平其实也是下降的哈。^_^。狭义的礼器有酒水食乐四种,其中酒器占了近一半的数量,大概二十余种吧。其中的讲究多了去了。

真的像看爵的造型,应该多看看陶爵而不是青铜爵啦。^_^
我这里没有现成的照片,不给大家贴了。^_^
----
朗博
我个人以为:殷以斝, 周以爵。——《.礼记.明堂位》,这写的很清楚了。

爵的发展轨迹是:陶斝-----青铜斝-----爵。其形制是根据实际应用而慢慢演变出来的。当时先民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术,所以只能产生陶斝之型,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由此而来。

你说的是《说文解字》上的:古文爵如此。象形。首尾喙翼足具見。爵形卽雀形也。《程氏瑤田通藝錄》:前有流、喙也。腦與項也。胡也。後有柄、尾也。容酒之量。其口左右侈出者、翅也。近前二柱、聳翅將飛皃也。其量、腹也。腹下卓爾鼎立者、其足也。柱拄眉而酒盡。古經立之容不能昂其首也。不昂首而實盡。梓人所謂鄉衡者如是。估计你以此而推出来。

再者甲骨文的发现,对商文化也慢慢重新认识了,重鬼神,而周重礼。我个人认为对两朝文化有个清晰的定位吧。特别是礼器的作用这点。

不是说你错了,你这个说法是古人说法,能看出你看了很多古籍,表示佩服。考古学到了今天,也是应该有了重新认识的时候,只是角度不一样。我只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看,仅仅而已。
-------
答:
如果您仔细读《明堂位》的话,会明白他们在讲鲁国继承了天子礼乐,在祭祀的时候用的尊,爵,灌等酒器的来历。
前文写的很清楚:

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天以子之礼乐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载弧韣;旗十有二旒,日月之章;祀帝于郊,配以后稷。天子之礼也。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郁尊用黄目;灌用玉瓒大圭;荐用玉豆雕篹;爵用玉琖,仍雕。
所以下文在解释鲁国用的酒器是继承三代以来的礼器。
泰,有虞氏之尊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着,殷尊也。牺象,周尊也。爵,夏后氏以琖,殷以斝,周以爵。灌尊,夏后氏以鸡夷。殷以斝,周以黄目。
尊,爵都是对于三代酒器的某种统称。比如说尊在有虞氏叫做泰,但统称尊。
所以,爵三此物之统称,在夏以玉盏为爵,在殷商以斝为爵,周以爵为爵。
在礼记正义中解释的非常清晰:

殷亦爵形而画禾稼,其实三代的爵的名字的区别在于纹路和材质。所以我最后才说要看陶爵,而不是另用一个斝字,把不熟悉此道的朋友搅浑的更糊涂。

而无论是夏商周三代,爵的功能和主体形状都没变过。

对于古代文明的看法,我们和主流的考古界相当不同,这是不争事实,但不等于我们无学,不参与其中,脱离实际的器物,不去研究他们挖出来的东西。不说不等于不知道。你说的这个说法其实也就是一种理论而已。而往往考古也要从典籍中寻找蛛丝马迹,但现在的考古读古书读的非常粗糙。不通典籍的人多得很。所以判断起来往往出问题。

考古中挖墓出来的陪葬品,那种东西叫做明器,和真正平时用的礼器是不同的,差很多的。但现在都混为一谈,然后乱排序,自然就会有您这样的说法出现。不足为奇。说到底,今人之自大令人很无语而已。历史和今人的想象是没关系的,慢慢挖,会挖出来他们想要的证据,但是问题他们不见得看得懂,不利于自己研究成果的就以各种理由不发布,您知道有多少简文没有公布吗?其实无非还是类似今古文之差别的延续罢了。灌礼裸礼干什么的都不知道,然后一通理论胡来,自然解释不了礼器用途。解释不了酒器的用途,只能推到先民的艺术,迷信,谎言,神话上去。这就是忽悠傻子的说法。古人质朴得多,这些器物往往都是很实用的。呵呵。不知多少年后,下一个时代的人看到我们残垣断壁中留下的集成电路板,只怕也会胡猜一通理论,然后说:“真是令人惊讶的古代先民的想象力和艺术细胞”之类的片汤吧。然后断定:“这应该是惩罚跪型的刑具,这种花纹代表着他们迷信的名字叫做电子大神的神力。可以惩罚不忠之人,这种崇拜是一种啥啥啥啥的迷信,我们根据挖出来的不同时期的东西,列出来这个刑具的发现顺序,这就是真理。”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