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看客对隐居等于逃避、懦弱、不负责任的评论如何?

目录

谢邀, @青旗沽酒 正好下周三看完宅叔,我们休课一个来月,我也那啥一阵子。就说说这事吧。

吾之仙丹,人之鸩毒。反之亦然。

关键在于对于道家修行的理解不同。是靠人,修人道?还是进而参修天道?

首先,父母生我等,是为了养儿防老?还是为了孩子活出自己的灿烂?是为了实现父母未尽之愿?还是放儿追寻自己的目标?这得看具体的家庭,具体的父母。很难一概而论,尤其这种多元价值观的时代。但尽孝是为子女应尽的职责。这是两回事。父母年老体衰,你不去照顾,又何能安心修行?养育之恩不报,登天之难上加难。所以趁着父母健康,追寻自己的理想没错,那么父母年老,需要你的时候,再回到他们身边也没错。总比需要你的时候你不在,不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惹他们生气的好吧,^_^。父母若是不在了,了无牵挂,避入深山追寻自己的理想又有何妨?孝顺不是用来攻击别人的工具,而规范自己行为的准则。人在做,天在看,我们也在看。

其次,进山对我们来说,是修行之必然阶段。到了一定程度,需要更加亲近大自然。因为最终的考官是大自然,想考过,就得往对的方向走。把自己驻留在自然的怀抱里,比留在钢铁森林雾霾中的几率大得多。这不难理解。但是不是一定要苦修,吃住很差,那倒不一定。

而对于抵触进山的道友,基本都是因为不理解修道的阶次。总以红尘度人为理由,以弘道为说辞。其实是方向本末不清之过。

道家从天,在道门的眼中,人是自然的衍生。由人而天,是由三进二得一之必然。返还之道也。那么尽了人事,就可以入山修行,远离尘世搅扰,一心参修天道。这是正宗追求天道的道士会走的一步,但茫茫五千年,有几个真正追求天道的道士呢?又有几个追求天道,而能达到标准要求的呢?和道士修道隐居整体的基数来比,实在太少了。这和全真还是正一没啥关系的。不要总以为正一就都是混在俗世那种。那是清代的道教的面目。而确实存在还没准备好,就进山隐居的,自然有害无益。思想上,身体上,修行上,物质上,人际关系上,哪一样不准备好,都不会常隐深山。不然还得出来处理俗事。o(╯□╰)o

所以在人世间,还是隐居,其实是个人生命历程,修行深浅顺序决定的,并无一定如何的说法。有人早早了却人事,功行以备,不恋红尘,不进山深入,才是浪费。反之,逞强入山,是谓强梁造作也。

其次,所谓度人,在世间修行确实可以帮人助人度人,但这是和自身的修行正相关的。修行越好,对于自然之道的理解越深刻,用之于身,行之于事的程度越深,对别人的帮助才会越大。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所谓的弘道。这是一个必然的顺序。修行于身是本,是厚。度人弘道是末,是薄。这不是愿意不愿意的问题,而是自然规律。修行上不去,而怎么说弘道都是在败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以如果需要进山修行,那不用在意什么度人弘道之说,清净修行就是最大的弘道。丘祖原话有上中下三等,自己去看看吧。但若是没达标,也不用贪图进山之名。自己需要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师父领进门,就是要教这个。

多少祖师仙真都是在人世入门,在宫观打下基础,然后在山中修行有成,再游行世间,随方设教,应事度人。最后回到山里待诏也是常有之事。

若全无修行,只是拿着弘道做幌子做买卖,挂着羊头卖狗肉,必然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合理化的理由,那么明明没有那种功行,但要表现出自己有那个本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抨击按照规矩进山修行的,造成一种舆论,自我安慰自己是对的。顺带洗脑别人。这种事自古有之,并不少见。我们都习以为常了。但那时道门人才辈出,这些人翻不出什么风浪。现在则不同以往了。

明清以降,天道不兴,人道日盛。道门修行的重心逐渐从自然中,转到人世中,本身就是道门没落的表现。香火庙原来本身是山上清修庙的下院,是为了清修道人提供资财,人世历练,采买所需之处。修行是香火之本。但后来的道教,正好相反了。因为什么?金钱名利权利而已。本末倒置,上下颠倒。所以不得其正啦。很多都成了企业,但对修行全无帮助,就是按照文化公司在发展,按照宗教事业在规划。穿着道袍的大小CEO罢了。哪个不是美其名曰在弘道?虽然确实有面对大众传播道教之功,但终究是缺了干货。现在嘴上不说,但经营宫观的心理多多少少是流淌在他们心间的,这也不算大错,但若无根本,那就错了。

民国之后的道教,基本是教法崩坏的,这些道理根本没人会去说,导致不少小道士或者好道者根本不明白什么是修行,基础是什么,方向是什么。那么念经拜神搞搞活动就可以了呗,打坐炼丹就是修行啦。又谓自给自足,大药自有,实则割裂人天,那么自然环境也就无所谓了,只要自己洗脑自己心善,和光同尘,无论干什么都可以呗。好吧。这就是和尚教唯识境由心转之类对我们入门基础的妨碍。而因为人心的贪婪,既舍不得人间好事,又要占着修行名义,又想不死不老,才会任由这种思想泛滥。这种贪心,什么都要占着,还想降心炼丹,想的真美啊。难怪民间大湿肚子里就是些污浊之气团,还以为是成丹了呢。就算在红尘中炼己的祖师,多有乞讨,安贫乐道的,马祖舍偌大家业为了啥?也没见到什么做买卖的能成道的。原来我们总想着,为了生存,没有必要太过苛刻。所以很少直言其非,但现在商业时代,鱼目混珠不说,总想变着法断我们根,不断割裂道人和自然的联系。祸乱教法,引人入盲,把祖师传承引上一条不归路,把道教搞成一个大买卖,和佛教一样。那性质就不同了。自有别司处置。

最后,再说具体回答题主逃避&懦夫的指责。

他到底是不是适合住山洞,我没见过他,不知其师门来历,也就不做评价。但循序渐进,不到那个水平,挡不住山中恶气。得不偿失。这种滴水岩洞,若不是那啥到一定程度,根本住不得。这是标准。

姑且不论他选择的原因。但大家谁住过山洞?在荒野里住上过十天半个月再说懦夫两字才不亏心。自己种菜,捡柴火,生火,晚上豆粒灯油,微弱的烛光,伴着风吹雨打不知名动物往来的声音,你能安心入睡?罔论修行。就论这种即来之则安之,不那么担心自己安危的淡然心性,常人就未必比的了吧。远离人世的一切便利,面对的是艰苦自然环境。真的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吗?懦夫?也许吧,远离红尘不等于厌倦憎恶,也不见得是逃避。那是把和尚离苦的思想拿来解释道士的行为了。离是和尚,我们是淡。两回事。道士进山是修行的需要,因为最终的考官是大自然,不是人。进山就是一种磨练修行的方式。尽管未必是每人都需要,但大部分真的想有成就的是得亲近自然。而亲近自然莫过于住在其中。这点想不明白,只怕很难明白道门修行之根本方向所在。

是不是逃避,得分人。尽不尽责任也得分具体情况。但独居荒野,从社会的藩篱中抽身,去面对陌生的自然,需要的是勇气,需要的是根基,需要的是志气。被人说做是懦夫逃避,以己度人罢了。

有山上道友,一到秋冬就回庙里挂单,为啥?即便八百里秦川,气候宜人,一样太冷,自己烧火炕,但一个不小心,就落下寒病,得不偿失。根本是艰苦之极之事。没有真正的干货护身,根本不许进山修行的。这是山居道士最基本的能力。压根不是和尚本参之类的东西。看似同样进山,但条件目的完全不一样的。当然现在佛道不分居多,自然也有道士扯这些。不过那些真的是有点不靠谱。

进到山中,必然远离尘世。远离就是逃避吗?也许是,也许不是。人总在把自己代入别人的行为中来判断评价。人们在钢铁的丛林里在逃避自然,道人在自然中逃避人世纠葛。大家都在“逃避”。或者说选择更合适。常人在人间享受着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必然屏蔽掉自然赋予的本能。道人在接受自然环境的磨练以进修行,自然屏蔽掉世间某些无用之事,那些是迁升之赘物。因此,隐居山野也许不是一种逃避,而是面对自然环境的挑战,是对身体心性,对修行的一种磨练的方式,进而做出的选择。

龙门丘祖磻溪六年苦修,龙门七载修道,都是山野之中独自修行。是逃避还是懦夫?若无这些真正的修行,拿什么弘道?无道又用什么度人 ?谁又听他的呢?又何以止杀垫下全真根基。那个时代,有没有修行装不来的。时代或许变了,但正己化人,修身为本这个基本顺序从来没有变过,变了既非道教。常人不理解进山之要,也就罢了。但若道士以进山修行来抨击道友?除了莫名其妙,只能是给自己混迹俗世的行为合理化找块遮羞布吧。有几位祖师仙真没进山修行过呢?道家好山乐水是从道门本身修行需要出发的必然。整天扯着弘道的大旗的人很多,但是自己不切实修行,己尚不正,何以弘道?又何以化人?弘道不是一个遮羞布。度人不是图谋私利的借口。

这个时代需要真正实心实意有修行的道人,而不是打着弘道名义穿着道袍虚头巴脑的买卖人。进山隐居,是修行之事,不是名声之事,是自己选择之事,不是他人口舌之事。世人不肖,见有名而纷纷进山也是有的啦。所以很多根本不明白为啥进山的小道士也往山里跑,被人指责也算正常。但没有必要一刀切尽。一言以敝之。
-----
是的,不敢乱收徒弟,这点我讲过。不过现在,从师父的师父开始就未必归三官管了,所以就是按照常人处理。只不过他们这种用的时候,自称是道士,不用的时候是文化商人。那就是别司执掌。并不全算道门事务。
遇到活着的时候,有这样的徒弟,那就还好处理些,没了有徒弟这样,那真的是得哭了。。。有可靠的徒弟帮着处理,是个办法。
------
没去过道门吧,所以不晓得您说的是什么。现在清修庙都在网上招人了?那我倒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