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是不是一种误读?

目录

谢邀,是礼仪之邦。请去读礼记。色情狂看什么都会联想到色情,一个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视角,解释一切的原因都是巩固权力和等级。父母子女之间相处,是权利关系?还是等级工具?血缘亲情以致宗法,乃生存之必然,由近而外之忠恕,乃邦国所成之必由。圣人制礼,平情之过以止恶,使后人能从礼而知理以符阴阳。请去读《礼记.檀弓上》,有好些例子。诸如,孔子教子路勿过礼,乃除其姐之丧;曾子自夸七日不沾水浆,子思抑之以先王制礼。都在讲礼之由来本意。这种都类似的小段子都内含精义。对于礼的理解,真的需要稍微深入点再思考这么宏观的问题哈。

儒家最讲亲疏之别,五服斩期大小缌皆以血气为衡,乃至朋友有宿草不哭等等,同居妯娌,出母嫁人,继父之丧皆有所服。在官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庶,皆其德其用其气而内别之,而外必应之以礼。这最起码是一开始没被糟蹋的源头。这些东西看似繁琐无用,实际上是真正的干货。

而孔子也是最重情忠而必有礼之实的,请去读孔子半路吊馆人,泣而必留其马以为助丧之礼。这些真的好多啦。没法给您全讲一遍,您要研究这个,还先请先学小的,通学之后,再思考大的比较妥当。

对于陌生人也有:路遇,不能舍之者不问其夜宿;不能饭之不问其所食,等等。这个很讲究的,你不能陌生人给提供住处,那就别问人晚上住哪里;不能给人提供饭食,就别问人家吃什么;不能给人家治病开药,就别问人家病咋样了。等等,是为了不引动别人心中情绪担忧的。仁爱之情泛滥不知止,也是害人害己的。故有止于至善之道,先王之仁而慈,必以义俭而礼。阴阳仁义,故能生生不已。

万事过了就成了起负面作用的,礼制也是如此,一开始保证生存,后来过了,确实给帝王统治带来很多便利。但这些已经过去了,别总看负面的,我们不是为了啥权利,啥等级学礼的,当学其本其实,很多时代不同的规矩不可能再一样了,但是其用心,其所传达的道理,其描绘的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是我们了解古代文明所必由。是我们修行所必需。礼不是那么简单的存在。夫子内言仁义,外言礼。别总把古人当原始低级不如我们的存在,好吗?不要求您仰视圣贤,最起码平视也可以,但是前提您得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啊?杨先生那话当真有理啊。

我严重觉得以后应该开个精读礼记什么的专栏。问的问题总是七十年代红卫兵思路,真是叫人有点捉急啊。^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