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中任公子骑碧驴的典故是什么,好像关于任公子的典故只有东海钓大鱼,望各位补充?

目录

谢邀。

一,驴

骑驴之好,始于秦汉。流行于魏晋,到了唐宋,骑驴推敲几乎是诗人的标配了。李贺也不能免俗,他是有名的愿意在驴背上作诗的。那以驴入诗是个正常事。

挂铁笛于牛角,系酒瓢于竿梢,跨诗囊于驴背,渔牧山水,诗酒年华,远避朝堂,自放野趣。其实多是失意文人,山间隐士,无用闲人,游方道士的精神意趣。

形成这种文化意象的原因,还是得从驴身上找,驴本有其貌不扬,兼有愚顽之意,而且比起牛马负重脚力都大都不如,堪称困顿无用。但负重千里,虽慢却不易其志。谓之专注远志。

《尔雅翼.驴》云:“驴似马而长耳,其庞褐,不甚骇异,九怀云骥,垂两耳。中坂蹉跎,蹇驴服驾,无用日多。驴既低小而不甚骏,故称蹇焉,则为无用甚矣。”
貌不惊人,无用,慢,愚顽穷困之蹇,但有九怀云骥之志而一步一个脚印的专注不辍。日用不得重视,又不在乎外人评说。真有点被褐怀玉的架势。这些关键词恰恰都是道家情趣所在。所以好驴也成了道家的一种自诩。

所以从魏晋开始,驴就被好神仙之人相中啦。各种神仙传说里,都有骑驴的。跨青驴飞天的道人传说是有传说记载的。而张果老,陈图南都是骑着白驴或者青驴的。驴成了一种隐士高人明志以别于庙堂的代名词。而唐宋之间的诗人多有好道喜禅的,不能在朝堂之上舒展其志,就退于山水林泉。骑驴自得。所以也多有诗词中带着这驴的。

实际上,驴是比马便宜的代步负重工具,常用于民间,而且原来有过进士等下不许骑马,只能骑驴的法令。而驴也比马矮小温顺,最适合老翁贫弱之辈乘坐。所以才有老翁诗人倒骑驴的文学意象。

而且骑驴找驴本身就是一个禅宗寓言,自性日用之意吧,所以道佛皆好之,自然成了和神话相关的动物。

至于碧驴,在天一般都清冷些,所以青驴换做碧色。而碧驴本是汉代谶纬神学所出一种谶言。用来描绘天皇。李贺此诗,前有太一神君之言,恰恰是那个时代的谶纬神学的东西。能看出来,我们这位大诗人,虽然鄙夷烧练黄白之术,但真的没少在汉代神话中下功夫。他鬼才之名只怕和他善用这些鬼神意象有关。而为什么他独爱用此,别树一格呢?只怕也和那个时代追求神仙之道的大环境有关。他是真的下过功夫,才遍览前汉神仙经文,熟谙之极,才能随手取用吧。

二,任公子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任公子东海垂钓的寓言说明了

(一)其志远大,故以大钩巨缁为钓,五十牛为饵,以山为岸,以海为潭。是在说大道如大鱼,远非世俗可比。必要登高远志而备之也。

(二)其行专一,旦旦不歇,期年无鱼而不改。乃至专心而亡钓,大鱼自来。不求而得,实乃专注之果也。暗合外物篇名。

(三)其机迅疾,一旦机来,电光火石,必要骛扬而奋鬐。若无积累,必无此扬奋之能。


(四)钓之为公。鱼起波山,却要离而腊之以餐百姓。修道不是为了自己食用,还是用之于民。也算是庄子对于为政者的一种谏言吧。我无为而民自化。此乃为公也。

(五)不与俗同。整天没事就起杆,其志不专,兼有自满之嫌。此辈只能在蝇蝇中短视,不知天地沧海之大,自然没有大鱼,只有小鱼啦。

三,云中骑驴。


这位任公子的精神志趣和驴挺像的。东海大鱼,谓之远志。大费周章,谓之愚顽。旦旦而钓,谓之不辍。期年不改,谓之专注。骛扬奋鬐,谓之勃发。钓之为民,谓之负重。是不是和驴挺像的?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恰恰这个的意境刚好搭配。有种不拘小径,任行天下,安步当车,却有担负的意趣。这句诗真的很妙哈。任公子即便在天上当神仙,只怕也是闲骑碧驴,周游六虚。但仍有担当的存在吧。这种看似矛盾的性格,魅力很大,难怪这些诗人隐士总是用这个典故呢。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