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贫穷的庄子是怎么做到“其学无所不窥”的?

目录

谢邀,
题主大概对于前秦两汉教育方式还有子休先生生平不太了解才有此问吧。我简单答一下。

一. 庄周先生出身贵族,少时有良好的教育氛围。那个时候官学仍在,只对贵族开放。所以少年时期庄子打下的底子不是闹着玩的。一般都认为他是中年家道中落,而且主要是因为他以富贵功名为累赘造成的。不然他也没法一开始做漆园吏。辞官专心治学授业那是后面的事情啦。

二,先秦私学与官学相对,讲究不论出身,士庶皆可入门求学。打破官学对于知识的垄断,一切社会等级都可以来学习。孔子儒门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战国时代流传极广,贫富根本不是求学的门卡。孔子门生有贵者如南宫适、司马牛,富者如子贡,贫者如卞之野人子路,穷居陋巷的颜渊,“三年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若论学问修养影响,这几位贫穷士子只怕丝毫不下于富贵士子。他们之间也是平等相待,以德以学以礼相待的。到了庄子荀子孟子的年代,一样推崇此道。孟子有三乐,最后一乐是啥?

《孟子尽心》说过:“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荀子.法行》也记载了:“南郭惠子问子贡:“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距,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X栝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以儒墨两家为例,作为当时显学,在庄子年代早就不是门生三千的情况了,而是不断开枝散叶,影响巨大。所以说只要想学,又识文断字的基础,应该不难。其余各家即便不如这两家影响这么大,也是不难学到的。

三,早期教学方式,效行为教,论辩为义,集述为书。

早期诸子私学,往往师父自写一篇,传颂于世,而后徒属相从参学。并非是传阅,而是以传颂为主,都是口口相传居多。而具体参学的方式就是效仿行动。问答义理。最后才有记载成书。不是人人一个课本在哪里读书自学。而是叫大家自己思考,互相问答,师父口传大义。分明精微之处,最后才会成书。书在世上得传本不会太多,尤其不是显学的诸子,传抄一份也是要花大量精力的。徒众少,条件不足的,大都是仅有一两份抄本在主事人手中,这期间脑子好的,就是纯粹靠着心口记忆,不落文字的。有条件的才会自己写上一些关键词句什么的。压根也不是现在这种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啦。所以学问和书并非是完全等价的。

贫穷可以学。甚至不认字也可以学的。文字那时没有统一呢,大家诸国参学,不见得就要各国文字都要精通。但文字承载的干货却可以传递。文字的功能主要在于长久记载。当然有些东西还是得靠书籍记录最好。汉代五经博士皆是口述,伏生传经的故事可以去看看。而汉代经学今古文之争,其实是师说家法之争。到了东汉两家又归于一处了。

而唐代以来,经常有口义之书,其实也是这种方式的一种流传。唐代明经科,需要口义三题等等,都是仿照先秦教学特点而来的。

讲不清楚就不是真明白。烂熟于胸,方能脱口而出。此谓之知。古代学问其中一项就是演或者讲。

所以,庄子的学问和他有钱没钱买书简基本没关系的哈。

四,庄子本人最起码精通儒法墨名各家思想。最后归于道。而其成书皆“因是因非,所依而立”。观此书,即知庄周之学,无所不通。这点只要治学南华者,少有异议,不过今人都是泛泛读读,就开始开脑洞了。庄子以道家来论,也不是无师承,自己蹦出来的石猴子,只不过时间久远,道家诸子不以这种师承显扬之事为尚而已。这原先就写过了。在这点和后来的宗教上道教字辈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风格。那些更多的是出于宗教性需求,更加适合那些时代而已。不能用来相比。

五,道家诸子,基本没有一位是生平师承十分清晰的。为什么?除了时间太久亡佚的问题,关键在于,道家不重名,道以隐为德,视功名富贵如粪土,自然知者甚少。实在不愿显露自己。这点有些同学应该有体会,我们对于名的特殊看法,这就是个裤衩啊。而诸子成书,几乎都是学派弟子围绕师说成书的。这问题说过好多回了。所以伪书之论大体由此而来。不要因为学界一些无聊的质疑就小视其中干货啦。

六,道家并不是一上来就要求大家不学不问,拍脑袋放之于荒野的。无论柱下还是漆园都是大学问家。这点是全真以来的道教继承不好的地方。一上来就要绝学无忧,有涯无涯之说,再不就师心自用,空心常坐,一步登天。这类人并不算了解道家源流的哈,再不就是受到禅宗不学见性的影响而造成的错误认识。但往往这类人比较有煽动力,因为啥都不学,自性发明,是人性最大的弱点,懒人最爱的借口。

说实话,确实知道的越乱越不好,一般来说,学的太多并不好,但学不见得就是越来越多啊?而且我们早就找出其中怎么处理最合适的方式。关键在于怎么学,学什么。而不是一下子都否定。当然你要是彻底对任何知识都没兴趣,也从来没有好奇心,不问为什么,无知无惧,无欲无求,那你可以不学。再碰到合适的老师点拨,也许不用学辨能识这个起点。但这样的“人”,我这一辈子就见过一个半,所以肯定不是你啦。

七,学不学,复;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古人事少,没有这么多的资讯来源,没有这么多的知识,没有这么多奴役感官的人工产品。所以读书治学极为专心。常人其实根本做不到,孔子三月不知肉味,韦编三绝等等,都不是今人能做到的。所以你们所谓的专注根本比之先贤差之以云泥。这种持久的专注力才是修行的必须,而持久的专注需要一点点恢复然后积攒锻炼的。就和肌肉一样。这些的前提是明确的方向志气。还有切实的行动力。

整天被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割裂的丝丝缕缕的注意力,信息接受又杂又散又乱,专注力在此同时同样被撕裂。根本谈不上半点专注。然后给自己一个大的目标,完不成,压力颇大,犹如空愿,就成了拖延症的开端了。

啥时候能专心读一本书,仔细写篇文章,专心致志做点啥不分心了,才是一点点开始而已。离我们的要求太远太远。不加油整天荒废时光,真的只能发发梦而已。

综上所述,
庄子依然是道家典型家法的继承者。学不学也。对于今人求道来说,还是以深学,精学,专注治学为基础最妥帖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