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_这是符么?
谢邀,是符,但....
上面道友大体也说了。我补充下。
这是一张混合出来的符。思路其实很清晰。但大处错两处,小处细节不合规矩的地方却挺多。如果仔细分辨,大概能看出来其人学了多少,到底出自哪里。印的暂且不说了。金光作符头?下面是玉帝讳?天皇紫薇讳字都白,S公登台下法旨,最后合形,却不持敕令,而用法杵,戟上无斗,艮下无狱。但所取符形却是有名的追魂符。至于是那位元帅倒已不重要。有些不言自明。嘿嘿,同道应该知道我在说啥吧。所以说是一个大杂烩有点夸张。但说是流变至后期而出的,没有啥问题。其实王赵马殷鲁温等等,都有过道士用过类似的符形。至于什么棒打,皈依之类,都和白讳一样,哪有这样写出来,是给人看还是给鬼神看?全是嘚索。符其实简单才好,越复杂,越那啥,尤其大白字都写出来,这就是老法师没看到,不然就该说了:“吓唬瓜娃子的。。。”
民间明清流传的符咒多有类似的问题,所以用的基本是天师清微等等雷法符咒系列,但是自己改动之处只怕是明清民间支派所传不全变化导致。至于干啥的?只怕还就是除恶避祟之用吧。真正的天师清微天心净明等等都不会用这类的。
-------------
有行家指摘讨论,那也不敢藏私,就写写我的思路。一时手痒,怡笑方家。也欢迎讨论专业问题啦^_^
我一开始看到S公讳自然也以为是殷帅。毕竟师帅催召。大大讳字在那里摆着呢,我不至于不认得。不过仔细一看这符画的,实在是不懂规矩的人画的。所以分辨哪个元帅并没多大用,而真要分辨,由于有王帅内容印在纸上,虽然这些都该是入意却给写出来了,恰恰代表着核心合形的结果可能是王帅。所以我比较同意天师府道友的看法,毕竟祖庭还有丘张两位,看实不看名的规矩应该懂。形象对比起来是细枝末节,民间法派传承中,乱用元帅形象的极多。我见过这种打扮的王赵马殷温鲁等等的符本,其中还有血脉家书。所以一般我们不以形象定功能。
而S真人摄召地司是最常见的,所以殷温等都是最常见的。但是同样也能摄召别的帅啦,我手头就有这样的符本。其他SZ等真人也是如此,尤其流传到民间后,经常打破原有的师真对应将帅的搭配习惯。这其实没啥,这种习惯往往是文化背景的(小说传说而已,不用太当真。)。
后来再仔细看这个符,其实即便是殷帅也是清朝时期改造的。
殷帅原本应该手持金钟,不是密宗降魔法杵,帝鈡也不是这样对等的画法。而其形象原本也不带骷髅,不用方天画戟而是三尖两刃刀。也不是童子像和丫髻,这些都是明中期清代传到民间后,后造出来形象。大家在宫观里看到的形象都是明清的啦。所以全国各地的太岁殷帅其实和早期的有不少差别。这些形象问题在原始的记录中都能查到,有个日本人写过这类的考证。虽然意义不大,但是最起码殷帅在成为太岁以及三十六帅,或者早期的天心地司法时候的形象不是道友说的那种。这种是糅合了密宗的明王像出现的。这个时间应该是在明清。清代可能大些。至于风带,真的会画此符,会清楚是做什么用的。元帅想有都可以有。而台湾有的会道门里三太子的符形和这个更是类似,丫髻红绸带等等,还用王帅的轮子呢,真正的大杂烩^_^。所以以形象论之,基本没法断定什么的。
最重要的一点,法旨一般不会出现,但本门有传,出现法旨,必要有敕令在手。说明这个很正式。所以我才说这画符之人,有点瞎来,拿个密宗法杵,指不定是啥在里面呢,不伦不类。但这样的民间符法很多啦,都自称天师清微,天心等等,懒得挨个点名。
最后我根据以下三点
首先,这种符形是宋出现的元帅符形。而方天画戟是追魂必配。但必须有斗。所以我说它错。
其次,这符,完全白讳的做法,我推测他传承不全,或者干脆是自己瞎来。讨论是哪个元帅。不如考虑是做什么的。
最后,这符明显用了压胜之术证明是更多是镇宅之用。而所在位置也恰恰是镇宅最合适的位置。地司法一般不这么用,当然也有可能是当地的,我不太清楚啦。
所以才推测也许是王帅镇宅的功能居多。推测不能当真,盖了那么多印。。。基本就是瞎胡闹,一点用都没有。好卖相而已。所以我本想大概写写就得了,但没想到fishing到明白人,那就多写点哈。也许是殷帅也许不是殷帅,但就这张符来说,一点都不要紧啦。其实仔细看看两边拆写的密讳会有帮助,但是实在看不清啦。
干货比形象重要,是我判断的主要原因。陈道友估计也是如此,至于误导后学,有些言重啦。陈道友和我留在上面的答案,大体上没啥误导啦。^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