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知乎问答_邪教和正教的区别是什么?

目录

谢邀,我对这个问题真的思考过很久,正邪之别只在一线。为了这个,也专门研究过会道门的问题。就结合我的经历说说个人观点。没有太多的把握的。算是为上面同学所言做个补充。希望对您有帮助。

首先,教之正邪

于华夏,能否保黎民是判断正邪的标准。这是儒家的大原则。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五大宗教的本意和实际功能还基本是为了保黎民,所以算是正的。之所以是不同的宗教,是因为信仰的东西不同,方向也不一样,我们称之为不同,但其外缘之用,对社会黎民之保用,却类似。异体同用,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都容得下。但是过而成害,就不成了。

儒家这个保黎民的思想,出自上古,一直被贯彻传承下来,不管换成什么主义,还是什么口号,我们要延续文明和血脉传承的基本目标从来没有改变。独立的文明,独立的思想,独立的国家。生存的意志是我们文明的核心。任何阻碍我们活下去的,不管是什么,都会被打破摒弃。儒道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怎么活下去更好。而不是活不活的问题啦。作为社会生活中,不起眼的宗教,不要去阻挡这片土地的生机啦,螳臂当车,一定会被淘汰掉。活下去就是生命的主题。

其次,邪教会道门是怎么出现的?

究其根源,都是宗教失去约束,过而为恶。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健康的社会,一个健康的团体,无论是公司还是社区,抑或一个宗教,都有自我限制,自我纠偏的能力。才能存在下去。这个在国家叫做法律,在社区叫做规范,在宗教叫做戒律。在周秦之际,这个思想叫"作新民"。其标准的制定,在于的内因,那么一个很容易跑偏的信仰能够成为正教的原因,就是这种自我限制的能力很强。这甚至不是创教者规定的,而是为了生存下来,在悠久岁月里,不断起伏积累经验,自然磨合出来的。

所以每个宗教的“戒律”或者判教标准是由其自身的教义特点决定的。其内在的逻辑和外部环境的交叉决定了自我限制的具体规定。尤其是排他性很强的宗教信仰,一定要有严格的自身约束,才可以保证不变成祸害。因为信仰是一柄双刃剑,可以为善好生,一旦失去束缚就会为恶。成为邪教。这是邪教的来源,不守戒律,打破信仰产生之时起就必须承担的束缚。就是一切邪教教首迈出的第一步。当然这其中有的人成了邪教,大部分其实也就不了了之了。

大家如果了解些道教&佛教,都会知道,正式入教需要有仪式皈依,那就是你选择这个信仰同时必须承担的束缚,这两者同时存在,这是一份契约,也是保证。任何背离这个契约的人都不算有信仰。所以保持戒律,约束自身才是真正保证正而不邪的标准。在中国历史上,有道家那种鲲鹏之逍遥,也有禅宗直指之利根。但是这样的人真的很少很少,道家家法几乎灭绝;禅宗之过,早由狂禅之后佛教自身清整过,现在出家大都是禅净同修。这两种适合极少数人的东西,不能成为一般之准绳。而且即便是那少数的存在,若是在人世间,也要遵从社会关系,不能肆意妄为,这就是儒家以人治人的理念和力量。

再次,邪教会道门的特点:

在思想宣说上,一定是涵盖一切,无所不能,无所不包,大力丸包治百病的。动辄就是几教合一,例如一贯道,五教合一之类的说法。但是实际上,他们方向不明,教义不清,本就是个混乱的存在,那么外延一定是杂七杂八的存在。这类会道门是宋朝开始成型,到了明末变成了潮流,往往和政治目的挂钩。再到清末,那简直是遍地开花。民间宗教多有这类遗留,虽不歧视,但是也希望自身能够有些改变才好。

在手段上,多类传销,连蒙再骗,敛财,威吓,思想控制等等,上面的同学都说过了,不再赘述。

在包装上,多是道士,僧人,教士,神父,武术大师,算命大师,风水大师,易经大师,气功大师之类的面目出现,但是这些只要不守戒律,都可以算上邪而不正。说什么不管用,就看他平日行止,可有自我约束。不敢说事事无所触犯,但是最起码真的把戒律当做要紧事。知错能改才可以。有些东西日子久了,是藏不住的。所以徒弟择师,也要三年以观之,现在大都是朋友带去,就磕头,起名就算是。对自己不负责,对你一生所从之道也不负责。这样的人只怕没啥戏的。

举道教之例:
我就讲我遇到的道教内部的现象,所言之人及事,是杂糅在一起的,不用对号入座,也算不上邪教,顶多有点早期倾向,给大家提个醒:

1.最近十年,天师府年年几乎都有一个师傅带着一帮徒弟去受箓的。啥门啥门的,都是新起来的门派,不见得都有问题,但是有几个明显是会道门的态势,希望不要变成祸害,外行看热闹也就算了,内行看着也就笑笑了事。
在这些大师眼里谁发展的好,盖得庙多,收的徒弟多,认识的官员多,得到老板赞助多,招揽的文人多,和明星关系好,社会影响力大。那么谁就日后能再占个诸真总派的位置。没准还能留个名字啥的。

2.这种事我亲身经历过,早年到处溜达的时候,顺手做些事情,就被人招揽过,那人虽然是个大仙的底子,但是我倒没啥有色眼镜,只要是个守戒律的真道士就好,可是接触多了,其话里话外要我如何如何,意思就是他要做王重阳,开宗立派,我肯定是七个徒弟里面的啥啥,日后有徒弟供养,有好多庙开着,有X长当着,一副社会名流的样子,其实就是黑老大的态势。吓的我赶紧跑,远离这样的路数,当真道不同,不相为谋。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好修行才是真的。这种事情,掺杂着人心江湖,官商勾结,利益冲突等等复杂的社会关系,早已被扭曲了,但这就是真实的现状,写出来不是为了责难谁,而无非希望少些好道青年掉进泥潭,耽误青春而已。我也无能改变这种现状啦,只能提醒一下,尽尽心就好,这样的事自古不罕见,我不赞同他们那种做法,修行不是一个事业,也不是扭曲的宗教关系能够涵盖的。

3.外国以及港台学者中,一直有一种认知:民间宗教的形式才是道教的实体,直接影响了在联合国对于道教的归属问题的划分。而近些年,其实就是从莫妮卡的金盖山72乩坛考证开始的。一些人类学学者来华作田野,加强了他们认为道教就应该是民间宗教的认识,甚至说明清以来,道教其实发展的更好。这种思想论调的出发点姑且不论,但是影响力会从学界扩展到实体。后续的影响力会持久发酵的,会影响道教内部的发展走向。这个观点是不妥当的。一旦有适合的政治气候,民间土壤,就会肆意展开,变成会道门林立的状态。类似江南宝卷之类的传播态势。一定要警醒些哈。这些算是汉学家的同学们学问很都好,但是基于对华夏文明的雾里看花造成了这种唯现象做准的考察方式。有人很有善意,但是有的人并非如此。日后必有夹洋自重的偏门从这里汲取养分,能不能成患,就得看时人之德啦。列在这里,事先提醒吧。

同道不要怪我自曝其短,我们不同于他教,什么都要为了维护名声,以团结为名,捂着不说,没有那么多人吃饭的压力,也不用靠教团来生存。所以有勇气面对错误,改正错误,不怕人知己之短,太阳底下晒晒才有助于自身成长。阴德阳过, 于人于教,一般无二。

最后信教请谨慎

现在中国的大环境并不适合信教。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抑或闪族之教,都堪忧,教理不清,戒律废弛,以教敛财,别有用心,十有八九如此。因为这个社会大环境就是财富积累年代,以钱为本位的思想早就冲击到宗教内部,又是开放纵欲的年代。所以戒律不兴。越在这样的时代,宗教本身如果不够精纯,不能自净其身,越会在边缘滑向邪教。其实只是为了挣钱还好说,真的那种思想控制的,会很可怕的。

对于一心修行的年轻朋友,我给个建议顺序:

1.勤学儒家,通达明理,道德傍身,强健体魄,安家乐业,也就是先做个好人。即心理,生理,行为都健康,等些时候再看,时代流转,也来得及的。而且那个时候身心外务条件都成熟了。然后从佛从道,从上帝,您随便。

2.如果确实决定要信仰什么了,那信教需要一定的门槛,就是确有实学,真正皈依之前,一定多了解其中内容历史规矩。对于修行办法反倒是后来的事情。入门之后,自然有师传。不用提前费心。这样能保证自己尽可能的不被忽悠。所以不管五大宗教里面信哪个,麻烦踏实下来读些基础的东西,多了解,多思考,不但能够提高下自身的修养,也能逼着那些大师们就算装模作样,也规范下自己的行为。现在都已经很是肆无忌惮了。

3.若是佛教修行,那么了结父母之恩之后,安心出家,严守戒律,出家就是真的要远离世俗。出了家再整天惦记父母高堂,于情可闵,于教理确实相悖。若是居士,不能学民国白衣讲法什么的套路,在家修行不适合佛教,家里俗事惦记着,还修习这出离之道,会有深层次的矛盾。全真教下,也是如此,稍微好点,因为不用改姓去发。但是戒律一定要守,从这教门,就要从这教祖师定下的规矩。断断不要娶妻养子还要住庙盘头大领。重阳立教十五论,抑或昆阳子之教,要守就全守,不要捡自己愿意合适的来区别对待。而三坛之戒不受,就不要自言已受,也不要用三坛之戒规范自身行止,没到那地步不用那地步标准来要求自己。反之亦然。正一的宽泛些,儒道渐修,但是依然要有道德戒律,了去红尘之事后,隐居修道才是正途。至于其他宗教我不多提啦。

在吾道眼里,所谓的信仰是培诚养敬以致修行的一大助力,但是如果信错了,信歪了,那么绝对是个绊脚石。还真不如啥都不信来得好。所以,信教请谨慎。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宗教信仰,不合适,但是把宗教信仰当做万能药,更不合适。对于宗教自身纠偏能力不足的情况,就该用外力加以限制,而不是放纵。这其实和人修行一样。修者脩也,一束干肉也。任何不想接受约束就如何的同学,还是洗洗睡吧,不适合修行,也绝无可能成就。




正邪之间,唯过与不过。